首页 > 股票入门基础 > 002190股票
2020
06-03

002190股票(2)

1984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和试行厂长负责制的要求,132厂被确定为航空工业部的试点单位。5月,国防科工委明确了新歼击机总体设计单位定点611研究所,新歼击机制造单位定点132厂。10月,部以航计函(1984)1216号文确定132厂和611所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名称为"成都飞机发展中心"。工厂结合"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保军转民"、"转轨变型"的方针,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制逐步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8个分厂级单位陆续调整为14个专业厂。为适应军品生产的需要和进入国际市场,工厂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新机研制速度,先后研制生产了歼7A型、歼7IIA型、歼7B型、歼7M型、歼7III型等型号的飞机,并出口到10多个国家。1984年研制生产的歼7M型飞机,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轻型歼击机之一,并摘取了我国大型复杂武器装备第一枚金牌。

1985年,公司初步建立了军品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军机产品形成了近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格局,产值、利润达历史最高水平,成飞公司进入了军品生产的鼎盛时期。公司还不断挖掘潜力,开发新的支柱民品,初步确定了轻型汽车、摩托车、干洗机、千斤顶、铝门窗、板式家具连接件和模具加工为企业的支柱民品。

1986年,工厂第二厂名变更为"航空工业部成都飞机公司"。随着国家战略方针的调整,公司军品任务陡然下降了66%,面对困境,公司开始实施"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至此,成飞公司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1987年,公司组建了千斤顶厂、干洗机厂、摩托车发动机厂、模具厂、型架夹具厂和起落架液压附件厂,初步为军民品分线生产、分线管理创造了条件。成飞汽车模具中心的建立被纳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工厂被列为全国19家摩托车生产点之一。

1988年,公司开始涉足国际民机转包生产领域,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了转包生产MD80机头的合同。汽车模具制造中心开始实施第一阶段的技术改造工程,由此,工厂的民品生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司为西南轻型汽车联营公司总装定点厂。12月,汽模中心研制的依维克汽车主模型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制造高水平汽车模型的空白。1988年,公司被确定为国家高技术自动化领域合作成员单位和CIMS应用实验基地。

1989年7月,132厂与611所结合,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实现了科研、生产一体化。

1990年,公司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1年,公司被国家批准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以干洗机、家具五金件、千斤顶及MD机头热处理技改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专项贷款技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型号工程全尺寸金属样机完成总装并通过国家评审,新机研制工作实现新的突破;首架MD机头成功交付,公司开始具备生产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民机大部件的能力。

1992年,公司提出了以军机开发和生产为主体、麦道机头和机电产品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4月,汽模中心法人代表与公司签订了《汽模中心承包经营责任书》,成为公司民品部第一家"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为适应市场需要,公司将千斤顶厂、摩托车厂划归民品部,随后又将民品部组建成机电产品总公司,确立了机电产品发展格局。1992年,公司被确定为航空工业大型工业企业。

1993年,公司改革现行等级工资制,实行工资结构多元化的岗位技能工资制;打破工人、干部身份界限,实行企业职工制度,推行干部聘任制。经过改革,公司定编减少22.3%,人员减少11.9%,处级编制由原来的97个压缩到68个。12月,汽模中心一期技改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初步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的较完整的汽车模具生产经营体系。

1994年,公司名称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变更为"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公司进一步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用法律形式规范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995年,公司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拓展了转包生产项目,先后与美国麦道公司、波音公司、韩国大韩航空公司、新加坡宇航公司签订转包生产合同,开创了转包生产的新局面,同时为公司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公司进入国家特大型企业行列。在抓好航空产品生产的同时,公司狠抓非航空产品的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在原有洗涤设备、汽车模具的基础上,陆续开发了包装机械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以及PVC低发泡板材、光纤、光缆等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1996年,公司非航空产品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

1997年,公司对型号工程、波音技改专项工程、洗涤设备和包装机械"双加"工程以及PVC等技术改造项目投入近3亿元,是建厂以来投资力度最强、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年。公司将人员、设备、厂房等生产要素向转包生产和非航空产品生产方面转移,提高了转包生产和非航空产品生产的能力。公司被四川省经贸委批准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998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挂牌成立"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着力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种生产要素,通过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制度,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加大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岗位公开招聘制度,使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建立全员劳动合同制,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全面推行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工资二级考核动态分配机制,使效益与职工贡献挂钩,更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公司转包生产进一步发展,空客A320(后登机门)部件实现首件交付、波音757-200飞机垂尾实现首架交付、波音757-200飞机平尾实现首架交付,公司跨入国际民机转包生产优秀转包商行列,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飞机电产品总公司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取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1998年,型号工程首飞成功,标志着公司已掌握了第三代歼击机的研制技术。汽模中心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推荐企业",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汽车模具生产基地。

2000年,公司与浙江吉利集团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成都航空仪表公司共同创立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波音757-200飞机48段实现首架交付;歼7E型飞机生产定型。深化公司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考核排序、动态管理、合理流动、末尾淘汰";实行技术带头人技术津贴和科研与开发项目责任津贴,逐步建立起稳定、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队伍的新机制。

2001年,歼7E型飞机优质生产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成都市高新企业、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列入四川省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机电产品总公司获得"1999~2001年洗涤行业全国用户产品质量满意、售后服务满意示范单位"、"四川省质量信誉信得过单位"等称号。新开发的技术合作项目--磁悬浮列车项目、柴油机电喷装置项目、通用小型飞机项目,均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