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开户 > 航天工程最新动态
2020
11-23

航天工程最新动态

中国航天工程最新发展!稍微长一点,最好要以报道的形式(不符合也没关系,快,我要做作业!)

中国航天正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将涵盖五大领域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国防

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现在正在制定未来五

年到十年的发展规划,重点将涵盖载人航天、绕月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航天产业化

和航天国际合作等五个领域。

孙来燕介绍说,中国航天未来规划的蓝图,一是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二是开展

绕月工程,预计二00七年左右发射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绕月飞行;三

是进一步提升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能把更大重量飞行器送入空间,中国下

一步准备研制的新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成功后将实现近地轨道二十五吨、地

球静止轨道十四吨的运载能力;

四是将加大力度抓好空间应用和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国航天

产业化的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中国愿意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的原则指导下,在大范围、宽领域、多层次上与所有友好国家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使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服务,造福全人类。

孙来燕称,中国航天未来发展规划中许多关键技术还要攻关,因此要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而不能全面开花,现在确定的基本的大方向、一些后续工程都要立足于国

情,要在发展过程中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提高基础能力。他表示,中国航天今后将不

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航天事业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科技进步、国家安全以

及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等方面作出贡献。

可以吗?

中国航天工程最新发展的有关报道

北京时间25日晚上10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这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除航天员没有上之外,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11月20日,随着“神舟”一号顺利升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结束了多年来秘而不宣的状态,逐渐走入公众视野。细心观察,航天界的一些权威人士已通过各种渠道不断透露这样的信息:中国自己的宇航员升入太空不是梦想。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庄逢甘、梁思礼两位院士。庄逢甘院士透露,中国人的航天梦,“最晚不迟于‘十五’计划(2005年)”;梁思礼院士则说,“这一代人肯定能实现(航天梦)”,“2005年应该还是比较保守的数字”。

如果“中国打造”的宇航员能成功升入太空,中国将成为第三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也许可以这样判定,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的时间表,早在“神舟”一号升空的那一瞬已经启动

“应该这样说,从技术上讲,(中国载人航天)目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但我们不能稍有一点疏忽,要保证万无一失。”朱总理在一次接见宇航员时说,“你们要相信我们的科学家、工程师,一定能把你们安全送上天、安全接回来。”庄逢甘清楚地记得这句话,他认为:“这对宇航员是个鼓励,但对我们技术人员的确是一种压力。所以我们要在确保安全性前提下,将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这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经济是能够承受的”。

梁思礼也强调:“我们要再发射几艘飞船进行实验,证明技术成熟可靠之后,中国宇航员才可以进入太空。”这个安全性,“不能说百分之百,至少也应该是百分之九十九点几”。“一定要心里有底”,这“一是对宇航员负责,二来,对我们国家的声誉负责”。

载人航天计划是中国航天史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梁思礼介绍说,神舟号有七个分系统,包括宇航员系统、飞船的应用系统、载人航天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即长二F)、发射舱、测控系统、着陆场,“每个分系统都是相当庞大而复杂的”。其中,载人航天飞船系统是核心,包括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前两次发的神舟一号、二号,飞船回来之后,轨道舱继续留在太空中,至少半年以上,它仍然可进行许多实验,这个是目前其他国家不具备的。”梁思礼院士向记者详细介绍说,“比如俄罗斯,在发射过程中就把轨道舱给扔掉了。”另外,虽然神舟号与俄罗斯的联盟号外型大致相当,“但我们的比它大,可以上三个人”。“假如以后由于经费问题,只能搞一些小型空间实验室的话,轨道舱将有很大的利用空间”。所以“这可以说是我国载人飞船的特色和优势,也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

庄逢甘透露,“将来载人飞船上天后,我们进行空间活动的第一步是要会交会对接,然后根据国力的可能,适当时期也开展有人和无人照管空间试验室的研究”。至于单家空间站,由于耗资巨大,“一个国家独立承担很困难”,“将来要寻求国际合作的可能”。其中,交会对接是一个很难的技术,不过“我们的飞船已具备可以作为空间救生船的能力”。

载人航天之民生意义在于何处,两位院士也耐心地向记者作了解释。庄逢甘说:“地球上的资源毕竟有限,人进入太空后,可以利用地球上不具备的、太空中特有的微重力、高真空等特点,为人类生活服务。”比如,有的药品在地面上制造比较困难,可以搬到天上;一些高比重和低比重的金属做成材料,因为地球重力的影响,往往很难融合。但在太空上,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梁思礼说,在以前的返回式卫星中,已经进行了许多试验,比如将西红柿、青椒等种子送到太空再带回来。有趣的是,这些种子出来的果实,“一个青椒足足有半斤,我尝了一下,味道相当不错”。在梁院士看来,在地少人多的中国,这个成功具有特殊意义。

“在太空特殊环境下,究竟是失重还是太空的高能离子效应,使遗传发生了变异,这还不太清楚。不过,这些研究只是刚刚开了个头,我们可以创新出许多在地面上做不了的东西。”庄逢甘说,“我们的任务是搭好了太空这个平台,各行各业的人可以想方设法利用太空进行自己的研究。”

探月、登月甚至登火星,都是最近愈来愈热的话题。谈及此事,与外界相反,两位院士显得很冷静而务实。“探月,从技术上讲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庄逢甘说,“但探月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科学计划,需要长远而周密的设想和规划。”在梁思礼看来,如果只是向月球发射某个标志性的东西,“从运载能力上讲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绰绰有余的”,“但也没有什么意义”。而“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探月’,更有意义”。至于登月,梁思礼说,这是一个耗资巨大的事情,应该充分利用他人取回的样本,“尽量少做人家做过的事情,尽量多做些创新的工作”,“不要为了登月而登月”。

中国宇航员:历史与现在

1999年,在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不久,美国《福克斯新闻》报道说,“要想找到有关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确切内幕消息是非常困难的”,“但很显然自1968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对其称为‘太空人’的宇航员进行培训”。该报道称,中国曾请俄罗斯专家在俄太空城为其训练两名宇航员以及几名训练员和技术人员。这两名宇航员与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的外国宇航员接受相同的训练,只是没有机会得到真正的宇宙飞行机会,“至于中国太空人的身份现在仍然是一个深藏不露的秘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媒体对其进行过采访,他们的姓名和长相都还是个谜”。

其实早在1968年,我国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与宇航员相关的各种关键技术。比如对宇航员进行严格的选择和特殊训练,研究环境控制和生命保证系统,其中包括宇航服的设计。此外还包括太空食品及饮料的研制等。

2001年,一篇名为《把中国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报告文学曾揭开了这段历史,此报告文学描述:1970年夏,中国从1000多名飞行员中选拔出了19名宇航员,其中许多都是当时空军战斗英雄。当时连闯数关“入选”的飞行员方国俊回忆说,“那时就差了一步,训练也训了,实验也验了,宇宙衣也量体做好了,只差一步就上天了。”但据后来的资料披露,因为考虑耗资巨大,国家最后决定“不搞空间竞赛”,从此,我们的航天事业转向资源、气象、通信及返回式卫星的研制。载人飞船的工作暂时中止了,宇航员的选拔和训练也中止了。

1992年,几代人的梦想重新被提出来。据可靠消息,这次12名宇航员候选人也全部从现役歼击机飞行员中挑选出来,他们在北京北郊的中国宇航员培训基地训练,载入中国史册的人注定在此产生。

按照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实施。第一,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宇航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实现宇航员出舱太空行走以及完成飞船与太空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第三步,建造大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不难理解的是,对宇航员的要求将会非同寻常地严格。《把中国宇航员送上太空》的作者、军旅女作家舒云后来找到了当年19名宇航员的绝大部分。他们至今念念不忘的,是检查、训练的严格与残酷。对许多飞行员来说,进入选拔宇航员最难的一关是“负荷”。一位名叫余桂林的飞行员,顺利通过了前边几关,最后在“负荷”上翻了船。“负荷”是一项很重要的检查,受试者坐进人用离心机,半躺着,呈发射时的姿势。利用舱围绕轴心旋转,产生离心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受试者眼睛望着小红灯泡,血开始往下流。头部缺血,视力变差,渐渐看不见了。受试者事先受到警告,如果有什么不舒服马上按电钮,不能强忍着。余桂林在做到某个“负荷”,压力继续上升时,“他清楚地听见肺里滋滋响”。余桂林马上按了电钮,试验立即中止。一检查,肺炸了。不过好在这并没有影响他以后做一个普通飞行员。

梁思礼院士介绍说,“对宇航员的体能要求是非常高的”。对此,宇航员要经过像太空模拟舱、人用离心机、震动台、温度舱、隔音室、失重飞机和冲击塔等重重考验。“但宇航员也应该属于航天专家,因为要学会在太空上操作很多东西,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处理。一旦出现意外,特殊情况下,比如说出现紧急情况,到逃逸救生舱,一秒、两秒,瞬间的要求非常高。”梁逢甘说,对宇航员的数量不必要求太多,因为训练一个宇航员的成本太高,另外,这些宇航员本身就是空军里的尖子,“可算得上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可真正能够升空的,也可能只有两三个。

谁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登天英雄,答案应该不会等太久。

世界.中国载人飞船大事记

1957年苏联从3000名候选对象中选出6人为第一批宇航员。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乘东方1号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上天的宇航员。此后,美国也正式开始实施阿波罗工程计划。

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3名宇航员经过75小时50分钟的飞行后,进入环月轨道。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2时56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将左脚踏到月球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飞船24日返回。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时代。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72秒后即爆炸,7名宇航员丧生。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并定为“921工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载人飞船的研制。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顺利升空。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神舟号”准确着陆在预定的回收场,“本次发射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有载人空间项目的国家”。——英国广播公司(BBC)

2001年1月10日1时零分,中国“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10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19时22分,“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太空飞行近七昼夜、环绕地球108圈后,准确返回。

2001年8月,美籍华裔航天员卢杰从“亚特兰第斯号”航天飞机漫步到“国际太空站”,距离30.58米,创造了太空漫步最长距离的纪录。卢杰是第三名上太空的华人科学家,此前升上太空的华人科学家还有1985年随“挑战者号”升上太空的王赣骏,以及曾升空多达6次的张福林。

截止到1997年底,美国共进行了118次载人航天发射,把537名宇航员送上太空;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共进行了85次载人航天发射,把191名宇航员送上太空。

关于宇航员的一些数字

身高:1.6米至1.9米

文化程度:工程数学或科学学士

喷气式飞机飞行经验:至少1000小时

安静时血压:不高于140/90

基础训练时间:1年

在“呕吐盔”(零重力模拟飞行器)上的呕吐几率:1/3

航天飞机能进入太空的次数:100

航天飞机平均发射成本:4.5亿美元

宇航员内衣更换频率:每两天1次

《科学美国人》供稿,转引自《北京晚报》

太空—未来的竞争

今年77岁的梁思礼院士是梁启超先生九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他笑言自己选择工科是为实现父亲“有一个孩子学工科”的心愿。1941年,报着"实业救国"的思想,梁思礼赴美国求学。8年之后,博士学成的梁思礼在回国的船上听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此后,他经历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部历史。

梁思礼的看法是,整体来看世界航天格局,“美国、俄罗斯(包括乌克兰)、欧空局是前三名”,其后,“我个人认为,应算得上中国和日本”。日本的工业基础、特别是电子工业基础远远强于中国,它们的卫星重量轻,功能多;但在运载火箭技术上,中国又远远强于日本——日本的“H-2”型火箭多次失败,而“我们的长征火箭,连续23次发射成功,应该处于国际水平”。对于民间甚为热衷的太空梦,梁思礼坦承:“我理解,我们也有能力实现这个梦想,但就我个人看来,发展顺序应该是:第一国防,第二空间基础建设,第三是载人,第四是探月。”

“天”是海陆空以外的第四疆域。“西方一些战略家预言:21世纪国家对航天能力的依赖,可以与19、20世纪国家对电力和石油的依赖相比。”梁思礼介绍说,美国最近组成了航空航天军,俄罗斯也组成了航天部队,“所以21世纪有可能发展到太空武器化,或者叫天战,争夺制天权。”“就像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包括美国打击阿富汗,它们都表明拥有空间技术,将使军事能力大大增强。所以我们必须加速发展航天技术,重视对空间的开发和建设。”

梁思礼强调:“以往一提到基础设施,就想到电网、石油管道等地面上的设施建设,现在要树立空间基础设施的观念”,而且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空间基础设施绝对是具有很大回报率的事情”。

“美国早就开始了空间基础建设,这不仅仅是发射几个卫星的问题,比如说它们为了建成GPS系统,花了130亿美元、用了16年才建成。这些系统在军事和民用上都发挥了巨大、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上天或登月,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无论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还是对民生,都具重大意义。”

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v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我叫汪日新

中国航天的最新进展,急!

由于天宫一号“超额圆满完成任务”,原来为天宫一号准备的备份飞行器,如今将通过适应性改装,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作为它的新使命。

“这是我们基于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适时恰当地对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目标进行的调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3月2日在京接受新华社专访时透露了这一信息。

他介绍,天宫一号研制的时候,准备了一个备份飞行器应对某些特殊情况,确保交会对接任务的万无一失。

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29日发射以来,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交会对接任务,迄今在轨飞行逾29个月,超过了原来设计要求的两年寿命。

周建平表示,天宫一号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后,将继续在轨开展各项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但不再迎接航天员入住。

他指出,天宫一号的“优异表现”,说明中国具备了三方面能力:建设空间实验室大系统的能力、向轨道上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运送人员和部分货物的能力、研制长期在轨飞行的载人空间设施的能力。

2月18日和2月19日,地面飞控中心分别完成两次轨控,准确提升轨道高度,天宫一号进入了更高的运行轨道。

“较高的轨道意味着较少的推进剂消耗,这可以延长天宫一号在轨工作寿命,更充分地发挥起应用效益。这也将为天宫二号任务运行轨道积累经验和数据。”周建平说,科研人员将持续观测,获取和积累该轨道的空间环境参数等,为天宫二号任务积累经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