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视频 > 展望21世纪
2020
07-10

展望21世纪

展望21世纪

[展望21世纪]

听,21世纪的钟声鸣响在我们这个星球的寥廓上空,展望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世纪,开启了一个新千年。   上一千年,人类历史发生了沧桑巨变。人类文明从古代文明发展到了现代文明。人类社会经过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在一些国家诞生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人类的经济活动进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人类创造了以往数千年无法比拟的巨大物质与精神财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必然王国而不断地向着自由王国飞跃。     面对新的世纪之交和千年之交,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让我们一同展望.21世纪,美好蓝图都将实现,21世纪的中国是怎样的辉煌啊!我驾着时空飞船,来到21世纪的百年里畅游……     不知不觉,我已到了2008年,北京的夜晚真美啊!到处是彩旗,到处是标语,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吗?“预祝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奥运会?北京?天啊!我终于想起来了,中国不是审办2008年的奥运会吗?成功了呀!我飞快地来到北京首都体育场,好盛大的场面呀!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中学生作文《展望21世纪》。北京体委运用高科技技术,把十万只气球拼成了“为奥运加油”等字样,飘在体育场上空,好不壮观;会场的灯光全部采用新研制的镭射灯,虽然是在夜晚,但会场仍亮如白昼……盛大的开幕式开始了。作为奥运会东道主的中国队走在最前面,一进场,全场都沸腾了。看着他们个个志气饱满的样子,这次的奥运会肯定胜利在握。中国的体育事业可以发扬光大了……中国审办奥运会的成功,是中国步入21世纪后的辉煌成绩,同时也向世人表 明,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     飞船在向前飞行着,告别了北京奥运会,告别了2008年,我的飞船在台湾着陆了。台湾是个美丽的岛屿。它已回到祖国怀抱在尽情享受着母爱,多么幸福,多么快乐!这是亿万中国儿女日夜盼望的大团圆啊。这是多么辉煌的业绩!我只感到心底有一股热流在向上涌……     我仍在时空隧道中行进着,突然觉得眼前亮了许多,鼻子吸进的空气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噢!原来21世纪开始,中国便开始启动了蓝天工程,全面彻底的根治了全国的大气污染,碧空万里,空气清新而且各地市级城市还建成了自动控制气象系统,何时需要晴天,何时需要下雨,只要一按钮就解决了。所以再也不必担心每天的天气了,这也是中国步入21世纪后取得的伟大成就呀!除此之外,21世纪还将完成“南水北调”、“北气东输”等巨大工程,让我们共同等待……     回首过去,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中国的未来不是梦,中国的发展、进步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向前迈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的未来将以无与伦比的辉煌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迎接这灿烂的时刻吧!

〔展望21世纪〕【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专家们所展望的21世纪是怎样的?

专家们认为21世纪的色彩将是暖色,以下便是他们所展望的21世纪:

无钱走遍天下

在21世纪,将不存在任何现金和纸钞,连目前盛行的支票和信用卡也将“消声匿迹”。百货商店、贸易中心、各种娱乐场和加油站的收款员,大多会被接在银行计算机网络上的电视终端机所取代。只要这一系统在最短时间内把存款人的往来账目转到相应公司的账上,就可自由采购,甚至不出家门就可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

吃的学问

21世纪的餐桌一向是科幻小说家们进行创作的重要题材。在一篇篇妙笔生花的文章里,把人类的午餐描绘成单调地坐在家里,一边观看电视节目或者家用计算机显示器,一面吞食一些软丸和膏状高蛋白的“面条”。

但专家们预测,这是不太可能的。美国著名饮食专家南斯·斯密特认为,“节日的宴席仪式仍旧会保留下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实际上,到21世纪,大部分家庭都至少有一个冷藏柜、超高频电热器,如快速解冻的微波炉,以使食物便于贮藏和快速烹制。肉牛的饲养将大大减少,牛肉的价格会不断上涨。可喜的是含有高蛋白和只含少量脂肪的兔肉价格会大幅度下跌。人类还可从非洲进口中型动物的肉如斑马肉和羚羊肉,可以大力发展海洋水产。到21世纪,人造蛋白将越来越为人类所接受。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香料将从化妆品进入饮食行业,使顾客把人造蛋白制品会当作烤牛排和油炸鸡一样食用。

遗憾的是,人们将越来越难吃到新鲜的鸡蛋和西红柿。但代用品一旦恢复失去的水分,便可具有同样鲜美的味道。

专家们还认为,21世纪的人类在饮食业中将出现两个不同的分支:即为活而吃和为吃而活。前者指依靠合成食品的工业化厨艺,后者则指传统的家庭厨艺和风味。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在老年人中间,后者仍将占主导地位。

超越住宅

未来学家托夫勒把未来的住宅设想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称之为“电子住宅”。有趣的是,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两个“电子住宅”的雏型。一个是“Notdral”公司设计的,建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另一个是日本“夏普”公司安装的,建在大阪。这种住宅通常情况是,只要你在入口处的控制盘上拨动一下号码,大门就会自动打开。前厅的电子“门卫”或者也可能是机器人,会向来客寒暄,盘问。在未来的住宅里,全家人的生活都要按照电子计算机安排的方式而活动。住宅里设有可将存款与超级市场或商店换兑的家庭银行系统,有可供采购用的电子说明书。子女们也将从学校返回家里,坐在沙发和床上遥控电视,接受着各种教育。

未来警察

在21世纪,虽然越来越多的职务会被机器人所取代,但对有些极其重要的工作,机器人仍然是无法替代人类的,如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警察。

在21世纪,专业化的未来警察必须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如应具备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学毕业或硕士学位水平,至少具备法学学士学位。而且在21世纪,对警察的职责和要求也发生变化。社会将日益要求警察承担对青少年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责任。未来的超级警察将有点像诸如婚姻顾问、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律师这样的角色。

当然,未来的警察机构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组织严密。警察的作用将更多的是提供管理和服务性的工作,而不单是充当过去那种侦查、破案、拘捕人犯的角色。未来警察的事业虽然也和现在一样从事“公共安全”方面的工作,但除治安、消防、交通等方面之外,还因其“公共”的性质和社会需要,不得不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由于警察素质的提高,社会对其依赖性也必然会越来越大。

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这是本老书,很难找到了。乌有之乡看过一篇文章。

大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中国文明将统一世界

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与日本宗教和文化界著名人士、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关于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问题的谈话,《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先后出版过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种文本。以下文字为池田大作为《展望二十一世纪》中文版出版20周年而作。

汤因比博士已去世30年(1889-1975年)此刻,感慨萦怀,想起和晚年的博士在他伦敦那整洁的住宅里交谈的那些黄金般的日子。如果他还健在,该多么高兴啊。对谈开始,眼镜后面总是面带微笑的博士的目光严肃起来,说:“开始吧,为了21世纪的人类,让我们交谈下去!”那是1972年,熏风吹拂、鲜花绽放的5月。博士83岁,浑身充满了沉静的热情,和44岁的我坦诚相对。谈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恰好电视播报在英国召开首脑会议的新闻。博士看着,悠然说了一句话,至今在我胸中震响――

“可能我们的对话不惹人注意,但是将永远留存下去。”那时我倡议“日中邦交正常化”已4年。在东西冷战的旋涡中,各种既成势力对我的倡言施加压迫。然而,为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中国和日本非缔结友好不可,这就是我的信念。

汤因比博士非常了解我的这种行动。他露出慈父般的微笑,说:“因信念而遭受无端的责难是一种荣誉。浅薄的指责跟本质毫无关系。我们还是谈本质问题吧。”我们谈论的本质问题很广泛,概括起来,就是探究“何谓人”“何谓社会”以及“何谓生命与宇宙的本质”。这就汇集成了《展望二十一世纪》这本书。

博士用他那无以伦比的文明史巨眼俯瞰在薄薄覆盖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中展开的人类史,遥望未来。博士集毕生学术之大成所说的警世词句须臾不离我耳畔。对于哲学告缺、迷失方向的现代世界,那些珠玑话语今天也深刻提示着根本价值观,即“为了创造新地球文明需要什么”,“为了可持续的繁荣,人类应该怎样生存”

对谈跨越了两年,总计10天,长达40个小时。我曾问:“如果再生为人,博士愿意生在哪个国家,做什么工作?”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愿意生在中国。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生为中国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到某种有价值的工作。”

在广大地域多民族融合、协调,一贯保持一个文明,对中国的这种悠久历史博士刮目相看。他还清晰论述了中华文明精神遗产的优秀资质,预言今后中国是融合全人类的重要核心。

我本人曾10次访问贵国,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的优质顺应社会变化、切合时代而改变形态,绵绵搏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验性尝试,香港、澳门的历史性回归等,导向成功的动力当中也生动呈现“中华思想的优质”。现在,贵国所切实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是有汤因比博士从贵国发现的“罕见的政治、文化性统一的技术与经验”作后盾的21世纪的先驱性行动。

博士一语道破,防止人类集体自杀的唯一道路在于如何能形成人类的和平融合。在这一意义上,正如博士所预见的,贵国培育的“融合与协调的智慧”给人类前途以无限的启示和触发。

对于我前面的提问,汤因比博士还回答:“我将来生在中国,要是在那未来的时代世界还没有融合起来,我就要致力于使它融合。假如世界已经融合,那我就努力把世界从以物质为中心转向以精神为中心。”人类和平融合与精神文化复兴,这也是博士托付给我的文明课题。博士为此而提出的方法就是“对话”。

以下为书中〈中国与世界〉一节的内容(节选):

池田博士说过“作为将来的一种可能,中国也许会统治全世界而使其殖民地化”。这有什么根据呢?现在还有这种可能性吗?

我的想法是,与其说中国人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无论哪一次都可以叫作自卫战争。

博士说,中国人的秉性,进入近代以来,已由世界主义变成民族主义。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然而我认为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是侵略主义的。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是对鸦片战争以来,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侵略势力,作出的不得已的反应。这样说更好一些。我想所谓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应的一个方面,基本上还是大力推行着世界主义、中华主义。以前中国采取孤立的外交姿态,一方面可能是为了革命后需要整顿内部;另一方面是所谓中国即世界这种高傲的传统主义的表现。

汤因比对于中国的状况,我基本赞成您刚才的分析。对过去的中国,拿破仑曾说,“不要唤醒酣睡的巨人”。英国人打败了拿破仑,马上就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觉醒了。

一八三九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您说和中国有关的战争完全是自卫战争,这是完全对的。然而按中国人的解释,自卫的意义也包含着想恢复清朝的鼎盛时期--即乾隆皇帝统治的后半期--中国所达到的国界。

中国围绕喜马拉雅高原上很小的一块领土就跟印度关系决裂。这个地区本身对中国没有什么价值,战略上也没什么意义。尽管如此,我推测对中国来说,这个地区是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因为印度主张的国界是在中国衰微、无力争辩的时期由英国决定的。

现在没有任何征兆表明中国要越过一七九九年即乾隆皇帝逝世当年的国界进行扩张。实际上,在阿穆尔河沿岸,最近虽跟苏联发生了冲突,但一点也看不出中国要认真考虑恢复阿穆尔河右岸和乌苏里江右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从一八五八年到一八六一年期间,中国被迫割让给俄国的。但是那里居民的中国色彩,无论当时或现在都是微乎其微的。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以前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新东西。一八三九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占世界一半的东亚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王国”。虽说只有日本在政治上没有从属于中国,但周围所有国家,也包括日本在内,都在吸取中国文明。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是统治着“天下万物”。

池田想一想国际社会中的中国立场,以前那样推迟恢复北京政府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硬使中国陷于孤立,责任完全在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主义国家。让中国本身负此责任是没有道理的。

不管哪个国家多少都有这种倾向,特别是中国,对自己接受席位的性质极为敏感。由于战后四分之一世纪里遭受到不合理的对待,所以对新获得的席位是否正当地评价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是极为重视这一原则的。

总而言之,中国大概对作为西欧化结果的美苏两大强国统治世界,感到难以忍受。当然法国或者英国对此大概也抱有强烈的反感。然而这些国家似乎能够顺应现实,采取妥协性外交上的灵活策略。比起这种妥协来,中国似乎坚持原则的色彩更为强烈。

我们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表现的态度上也能看到,如果不安排好符合这一原则的席位,中国可能宁作国际社会的孤儿。他们有决心一直等到获得正当的评价为止。尽管如此,随着中国回到国际社会中来,今天对全世界的动向将会产生很大影响。

汤因比中国今后在地球人类社会中将要起什么作用呢?由于西欧各民族势力的扩张和暂时的统治所形成的地球人类社会,已经摆脱了这种统治力量,今后仍会按现在的状况继续存在下去。在最近新形成的地球人类社会中,中国仅仅就停留于三大国、五大国或者更多的强国之一员的地位吗?或者成为全世界的“中华王国”,才是今后中国所肩负的使命呢?

因此按我的设想,全人类发展到形成单一社会之时,可能就是实现世界统一之日。在原子能时代的今天,这种统一靠武力征服--过去把地球上的广大部分统一起来的传统方法--已经难以作到。同时,我所预见的和平统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

由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组成的东亚,拥有众多的人口。这些民族的活力、勤奋、勇气、聪明,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毫无逊色。无论从地理上看,从具有中国文化和佛教这一共同遗产来看,他们都是联结在一条纽带上的。并且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其理由就在这里。

如果我的推测没有错误,估计世界的统一将在和平中实现。这正是原子能时代唯一可行的道路。但是,虽说是中华民族,也并不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和平的。战国时代和古代希腊以及近代欧洲一样,也有过分裂和抗争。然而到汉朝以后,就放弃了战国时代的好战精神。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重新完成中国的统一是远在纪元前二0二年。在这以前,秦始皇的政治统一是靠武力完成的。因此在他死后出现了地方的国家主义复辟这样的反动。汉朝刘邦把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平衡,从地方分权主义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义。和秦始皇带有蛊惑和专制性的言行相反,他巧妙地运用处世才能完成了这项事业。

将来统一世界的人,就要像中国这位第二个取得更大成功的统一者一样,要具有世界主义思想。同时也要有达到最终目的所需的干练才能。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不是在半个旧大陆,而是在人们能够居住或交往的整个地球,必定要实现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始楷模是汉朝的刘邦。这样的政治家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越南人?或者朝鲜人?

池田从两千年来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您这一说法,在考虑今后世界问题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汉高祖刘邦对中国的重新统一,作为历史功绩是应该给以高度评价的。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刘邦的成功,大概不能不说是因为有他的前任秦始皇的错误教训。就是说,秦始皇的确在确立长期统治体制上失败了,但是由于秦始皇用强权把在法律和习惯上地区各异的分散的中国统一起来,这就使刘邦确立统一的政权成为可能。没有秦始皇,这一任务要由刘邦自己去完成,那时刘邦的角色也许就要由别人扮演。

不论怎样,中国也是用强大武力完成统一的。后来,虽也有由儒教的伦理和天子这种理念上的象征来维持统一的一面,但中央政府掌握的军事力量一旦削弱时,国内就曾几次陷于分裂危机。

因此,我想说的是,今后世界统一应走的方向,不是像中国那样采取中央集权的作法,可能是要采取各国以平等的立场和资格进行协商这种联合的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与其说哪里是中心,不如说哪里表现出先锋模范作用。我个人认为欧洲共同体的尝试,大概能成为这样的一个楷模。即或需要时间,我希望还是一定要促其成功,成为全世界的楷模。

汤因比曾在1929年11月16日,从当时日本的殖民地朝鲜进入中国东北,并在北京逗留了半个多月,然后赴上海。汤因比在南方感触较多的是中国的革命,如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但他似乎只认同改良,对革命造成的恐怖与毁灭心有余悸。他并不喜欢上海,虽然英国当时在上海有着很大的利益。在南京他有机会接触国民政府里的高层,但看不惯这些官僚“蔑视过去、鼓吹当前、迷信未来”的嘴脸。他指出:“在相互对立的政府、党派、军阀的争夺中,最终获胜的那一方并非因为用武力取得了统一,而是因为赋予了人民其内心深处最想要得到的那些东西。”汤因比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寄予了同情,对把人民作为愚弄工具的南京政府及其执政党非常失望。

汤因比作为致力于文明史的“总体历史学家”,很重视把中国及其文明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他不仅对比了中日,还非常罕见地把1923年建立的土耳其与1928年恢复统一的中国进行了对比,得出结论是:“目前,土耳其人与中国人似乎交换了彼此的传统角色――土耳其人在学文化,而中国人在相互厮杀。”关于中日,汤因比说在民族性格上,日本人更尊重现在与过去之间的连续性,而中国人对历史遗迹一般采取漠然甚至恶意的态度。他说在北京听到一些曾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人居然喊出“砸烂旧北京”的口号,认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一些旧都城已无多少荣光留存的根本原因了,对此他表示“痛心疾首”。

汤因比在中国之旅30余年后最终完成的《历史研究》有多处谈到中国历史与文明,在“中华文明停滞论”尚甚嚣尘上之时,他却特别关注中国文明向现代化或如他所称“西化”的转型,这与他此次中国之行的印象应有较大关系。60年代,曾有日本学者问他若时光可以倒流,他愿意出生于何时何地,汤回答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愿意在公元元年出生在欧亚大陆交汇点。那时古埃及文明、欧洲文明与亚洲文明在这一区域汇聚并扩散全球。”

在《历史研究》一书中,他说,西方文明在创造惊人的物质财富时,却因其不可遏止的活力与破坏性,将整个人类社会绑上了高速行驶的列车,固有资源的消失或减少,使人类进入了充满矛盾和焦躁的半荒漠时代。在现代世界,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充满了极大的不稳定性。没有人会否定,这种状况越来越糟糕。而中国文化,以其几千年来大一统社会,而其文明和社会却以其固有的稳定性,被汤因比,这个人们冠以“智者”的当代伟大历史学家,视为一个奇迹。

读书笔记:儒家文化与工业化

厄本:在毛泽东逝世后,难道专家治国论者就不可以(在美国人或苏联人的帮助下)选择那种曾使日本和苏联在短时间内成为强大国家的同样危险的工业化吗?这种诱惑将会是强烈的,而儒家的背景也许并不足以使中国人停滞不前,尽管他们被劝告道(我确信他们是不会被说服的),他们作为第三世界榜样的魅力就在于其工业化的平衡状态和悠闲速度。我认为,theCommunistParty(CP)人并不会争论这些路线。

汤因比:这是有可能的。而这之所以可以,是因为从鸦片战争一直到theCommunistParty(CP)人夺取政权为止,中国遭受了巨大的耻辱;假如你受到过侮辱,那么你就会用相应的攻势来进行反抗。在中国,肯定有这样一种想法,即中国必须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力量。一个开明的中国人很可能会自言自语道:“这一切现代技术都是可恨的,它使我们感到厌恶。我们——正因为它在审美观上和心理上对我们来说是可恨的——为了追求现代技术已经等待了一个世纪,而日本人则马上采纳了。但结果,我们已经遭到日本人、欧洲人、美国人——可以说是一切人——的欺凌,因为我们首先必须赶上现代工业化国家。”这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反映。

……

但是,不管决定走哪一条路,都将出于民族和传统的原因,而不是因为theCommunistParty(CP)人想要或者能够发动一场蓄意策划的运动,以便使不发达世界脱离苏联的影响。然而,假如他们确实满足于一种发展目标非常有限的稳健的工业化,那么他们就可以——按照列宁的意思——通过向不发达国家提供一种介于不发达的贫困与过分工业化的灾害之间的中间道路的样本,从而名正言顺地继承第三世界。

厄本:我所发现的危险之处在于,儒家的传统——即子女的孝顺、家庭被认为是社会的缩影、被引申了的家庭的忠诚、中国人的教育意识和节俭——也许会非常轻而易举地转变为一个有点按照日本模式的、成熟的、家长统治的工业化社会,它具有日本的污染程度,但确认日本政治制度的自由。事实上,中国在两方面都遭受着失败:一方面,无法自我纠正对环境的巨大掠夺;另一方面,日本人的那种效率被描绘得天花乱坠。

汤因比:这是一种可能性——一种专家治国论者的统治,其政府充当儒家的一家之父,要求接受你所说的工人的孝顺。文化革命的极端主义说明,毛泽东肯定已经把这看作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危险。我认为,这场超乎寻常的清洗——它不仅清洗了这位统治者的敌人,而且也清洗了作为他的体制的传送带的官僚——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完全不像斯大林主义的那场恐怖。毛泽东公开嘲弄了中国官吏,但他并没有杀死他们,而是让他们官复原职;那些取笑过中国官吏、并且看透了他们的人民,现在也许不会那么卑下地向他们叩头膜拜了,而按照传统人们是倾向于这样做的。我想,这正合毛泽东的心意……

我认为,毛泽东主义的宗教观正是把人当作人来看待,尊重人性的尊严,不容许地位低下的人遭受中国官吏的凌辱。毛泽东曾准备牺牲大量实力,甚至在某种时刻控制局势,以便挽救人的自由和精神上尊严。……

摘自《汤因比论汤因比》

阿诺德.汤因比:英国著名史学家名著《历史研究》

G.R.厄本:英国电台播音员

谈话在1972-1973年进行

展望21世纪美国的大国地位

今日之时,2005年,从今往后的100年,即剩余的整个21世纪,美国若不发生民族纷争、内乱、内战等严重的内部矛盾,美国无疑将继续以全球领头羊的身份昂首阔步于世界其它诸国前列,基全球主导性地位百年之中无任何一国可以撼动。分析如下。

其一,一个强大的国家若走向没落瓦解,必然是内部制度的腐朽僵化所导致。就以这点来说,美国现如今生机盎然的表现让我们看不到她国家制度上的任何病变之处。事实上,国史尚短的美国是经过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内生而出的,可以说现在的美国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最高华代表。通过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英国也一度称雄全球,有“日不落帝国”称号见证。但英国为什么没有将主导的优势一值保持下去呢?分析原因有三。一,英国本土面积狭小,人口不众,内生力量没有成为超级大国的恒久强度;二,见利而忘远,没有为其国家长久的强大创植更新体制,导致基不能稳居历史的潮头;三,与其为邻之国相当强大,时有争峰当首之势,屡发战争以获其利,导致英国力量的外耗。然美国却显然占尽开机,迎合了时代对强者的选择。原因同样有三。一,国土面积辽阔,人口愈聚愈众,内生力量庞大持久;二,制度先进优越,有自修自创的提高机制,随时都可因时制宜,以获得自身最优发展最大利益,稳居历史潮头;三,偏居一洲,几乎没有兵刀之灾,对外战争只是力量的输出,利益的收获,而不用担心重整山河,在造家园。其实,聪明的美国就借助这三条优势,先韬光养晦,强大自己,然后借战争之机,树威名,控世界,最后一举运乾坤于鼓掌。可以想相向一下,美国之所以有今天的强大,是不是他自身的努力和历史契机的完美结合?!在美国成为全球霸主的过程中,也一度出现了个极为强劲的对手,苏联。结果,时代显然偏向了美国,苏联最终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文明的联合打压下,也在自身多种矛盾的激化下,形消体解,荡然无存。苏联只是时代下一颗耀眼的流星。时代选择了美国,美国也创造了时代。这种创造体现在美国自身优越的素质上:民力,国力,科技力。民力,激发国民潜力调起民众建设积极性的多种无形的系统和制度力量,包括透明的民主制度,完善的法律系统,良好的教育体制。优越的民力使美国民众和谐一致,聚力建设,为其经济的发展整体的强大构造深厚的基石和多种力量源泉。国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力量,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政治影响,经济强度,军事硬度。在国力方面美国显然走在世界诸国的前列,这就为其在分配全球有限的资源上提供了独有的优势,有了更多的资源保障,美国将获得经济发展的优先权。科技力,创新研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众所周知,美国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带头国家之一,如今,其依然保持创新的实力,每次产业革新换代无不是首先发生在美国。美国可谓是独揽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头筹成果,众多国家只能尾其后,也只是永远争第二。

民力,国力,科技力保养如此之优厚的美国,让我们难以看到它内部腐朽的可能。相反,生机勃发,蒸蒸日上只能是时代经美国的最强音。根据历史惯性和经济发展,百年之内,资本主义世界将不可有一国与其争峰之首。

其二,一个强大的国家的没落和瓦解,外部强大的毁灭性打击是促使这情况得以发生的另一种可能。从对第一种情况的论述,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是木秀于林,其强大的地位和对资本文明的领导优势是资本主义其它国家所无法比拟无法超越的。一个强大的国家若使其显得不那么强大,必须有另一个更强大或相当强大的国家与其比肩。从全球范围来年,资本主义几乎漫遍世界的所有角落(由上面论述,我们可知美国要在资本主义文明中找到对抗者显然是不可能的)同,唯有隅居东亚的红色社会主义中国经我们提供了某种想相上的可能。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显然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这种迥然不同的制度就有可能催化出异常强大的力量和文明,这种力量和文明有可能对抗由资本主义所催生的力量和文明,甚至将其颠覆。其实,对于这两种文明的较量,历史已经上演一次,结果社会主义文明以暂时的失败而告终,社会主义文明所代表的一个国家也被形消体解。(不可否认,苏联土崩瓦解的原因之一乃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现如今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中国能身担此任,以显示社会主义文明的优越性吗?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希望有余光,余光很渺茫。中国经济病在虽以异常迅猛的速度拓步向前,但那其中有很多无疑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借鉴和学习,一个只是借鉴和学习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构创自身强有力的发展体制,那么发展的路毕竟是有限的,因为尾随只可能超越第二而不能位居第一。并且,在中国发展的路途中,愈来愈显的内部矛盾不停的酝酿着,如能源短缺,资源匮乏,贫富分化日益扩大,贪污腐败屡禁不止,教育资源分配倾斜,人才培养无力等。这些无疑时时都在内耗着自身宝贵的力量。外部矛盾也是很紧张,资本主义的环围和压制,连绵不断的国土争端,此起彼伏的外交磨擦,刀兵之灾随时都可能发生在亟需和平环境的中国。命悬一线,危机重重的中国能顺利地走下去吗?并强大到足以对抗美国。一句话说得好,一切皆有可能,需要补充一点,有太多的可能需要太久的时间,这个久长的时间足以显示出人类短暂的历史。按着经济决定国家的实力,中国即使以现在的高速度在奇迹的发展50年,也只能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超过高等国家发达水平,显然仍需要太长的时间。太长的时间中又存在太多的可能,而我们所希望的只是一种可能,希望人强大愿望的力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引历史,指引中国历史的发发展方向。很难相向,中国若在本世纪能和美国叫板甚至对其颐指气使,显然不太现实。外部的力量不足以压倒美国,美国将会至少继续笑傲风云100年。

内不生忧,外无大患,强大的美国将依然强大下去。真是拿她没办法。相信时代的选择,我们尽力则行。事实上不当第一,也可以使国家强大,生活甘美,只要尽力,善学善思。

注:社会制度的跳跃性发生并顺利生成发展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特别是当社会文明走向高层次时,某种理论设想的制度是否可以顺利发展呢?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定论,唯有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制度才会相应的提高到某个层次。这样推来,现实显然给我们开了个玩笑,我们事实上是在用现实的工具生产,而我们的意思和制度却被自认为定位到某种高度。这种现实和制度的脱节是更有利于生产发展呢,还是实际上给社会的正常自然发展带来了某种不和谐甚或是阻碍呢?我们现在的调整和改革的效果证明我们只是惯性的沿用某种说法。事实上一个尚待验证的理论是不能超越现实社会的自然发展而就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理论永远不能超越现实,然现实去可修证理论。我们只要尝试着、摸索着、学习着、尽力着发展自己就行了,而不用把过多的力量分分散在意思论上。

今日之时,2005年,从今往后的100年,即剩余的整个21世纪,美国若不发生民族纷争、内乱、内战等严重的内部矛盾,美国无疑将继续以全球领头羊的身份昂首阔步于世界其它诸国前列,基全球主导

性地位百年之中无任何一国可以撼动。分析如下。

其一,一个强大的国家若走向没落瓦解,必然是内部制度的腐朽僵化所导致。就以这点来说,美国现如今生机盎然的表现让我们看不到她国家制度上的任何病变之处。事实上,国史尚短的美国是经过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内生而出的,可以说现在的美国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最高华代表。通过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英国也一度称雄全球,有“日不落帝国”称号见证。但英国为什么没有将主导的优势一值保持下去呢?分析原因有三。一,英国本土面积狭小

,人口不众,内生力量没有成为超级大国的恒久强度;二,见利而忘远,没有为其国家长久的强大创植更新体制,导致基不能稳居历史的潮头;三,与其为邻之国相当强大,时有争峰当首之势,屡发战争以获其利,导致英国力量的外耗。然美国却显然占尽开机,迎合了时代对强者的选择。原因同样有三。一,国土面积辽阔,人口愈聚愈众,内生力量庞大持久;二,制度先进优越,有自修自创的提高机制,随时都可因时制宜,以获得自身最优发展最大利益,稳居历史潮头;三,偏居一洲,几乎没有兵刀之灾,对外战争只是力量的输出,利益的收获,而不用担心重整山河,在造家园。其实,聪明的美国就借助这三条优势,先韬光养晦,强大自己,然后借战争之机,树威名,控世界,最后一举运乾坤于鼓掌。可以想相向一下,美国之所以有今天的强大,是不是他自身的努力和历史契机的完美结合?!在美国成为全球霸主的过程中,也一度出现了个极为强劲的对手,苏联。结果,时代显然偏向了美国,苏联最终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文明的联合打压下,也在自身多种矛盾的激化下,形消体解,荡然无存。苏联只是时代下一颗耀眼的流星。时代选择了美国,美国也创造了时代。这种创造体现在美国自身优越的素质上:民力,国力,科技力。民力,激发国民潜力调起民众建设积极性的多种无形的系统和制度力量,包括透明的民主制度,完善的法律系统,良好的教育体制。优越的民力使美国民众和谐一致,聚力建设,为其经济的发展整体的强大构造深厚的基石和多种力量源泉。国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力量,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政治影响,经济强度,军事硬度。在国力方面美国显然走在世界诸国的前列,这就为其在分配全球有限的资源上提供了独有的优势,有了更多的资源保障,美国将获得经济发展的优先权。科技力,创新研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众所周知,美国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带头国家之一,如今,其依然保持创新的实力,每次产业革新换代无不是首先发生在美国。美国可谓是独揽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头筹成果,众多国家只能尾其后,也只是永远争第二。

民力,国力,科技力保养如此之优厚的美国,让我们难以看到它内部腐朽的可能。相反,生机勃发,蒸蒸日上只能是时代经美国的最强音。根据历史惯性和经济发展,百年之内,资本主义世界将不可有一国与其争峰之首。

其二,一个强大的国家的没落和瓦解,外部强大的毁灭性打击是促使这情况得以发生的另一种可能。

展望21世纪的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编:人生与社会

第一章人类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1人类的动物性一面

2关于遗传与环境

3精神与肉体的关系

4深层心理的探究

5理性与直觉

第二章人类周围的环境

1人类与自然

2天灾与人灾

3现代城市的种种问题

4从城市转向农村

5关于世界末日论

6为了防止地球的污染

第三章智慧的生物——人类

1学问、教育的理想状态

2文学及其作用

3知识分子与大众

4知识分子、艺术家参与政治

5科学思维法的限度

第四章为了健康和福利

1医学中的伦理观

2关于器官移植

3普通医生与专科医生

4发展老年人的福利

5是国民总生产还是国民总福利?

6关于母亲这种“职业”

7节育与家庭人口

第五章社会动物——人类

1新型人工运动的理想状态

2面对增多的业余时间

3组织机构与价值观念

4来自多重组织的挑战

5代沟与体制

6宣传工具的中立性

7关于信教的自由

8出版自由的限度

9关于废除死刑

10自杀与安乐死

第二编:政治与世界

第一章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世界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2美利坚合众国

3开发宇宙的竞争

4日本与英国

5帝制的前景

6地方国家消亡论

7民族重建与共产主义

8爱国心与人类爱

第二章军备与战争

1经济发展与战争

2和平利用原子能

3代理战争与亚洲

4“和平宪法”与自卫

5未来的世界警察部队

6战争的本质及其未来

第三章政治体制的选择

1领导者的条件

2防御法西斯的堡垒

3目的、手段与权力弊病

4民主主义与独裁制

5民主主义与能力主义

第四章走向一个世界

1要求新的国际通货

2东亚的任务

3中国与世界

4日本作出贡献的道路

5从两极时代向多极时代发展

6统一世界的课题

第三编:哲学与宗教

第一章事物的现事与本质

1生命的起源

2生命的永久性

3关于宇宙

4与其他天体的交流

5物质的终极是什么

6时间与空间

8佛法对事物的看法

第二章宗教的作用

1文明生机的根源

2近代西欧的三种宗教

3向多神教的回归

第三章善恶与伦理实践

1性善说与性恶说

2欲望的克制

3关于人的命运

4什么是进步

5爱与良心

6爱与慈悲的实践

7爱的领域的扩大

8至高无上的人的价值

译者后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