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学习 >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2020
06-13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请问什么叫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来看,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生产力发展的周期。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周期是由科学技术发展的周期决定的。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分析。

科学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这个体系进行适当的划分是分析的出发点。这里把科学技术体系划分为科学原理、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上,科学原理的发展决定技术原理的发展,技术原理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科学原理决定的限度;同样地,技术原理的发展决定应用技术的发展,而应用技术的发展又受到技术原理的限制。在科学原理的发展促进技术原理的发展、技术原理的发展促进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科学原理的发展。一定的技术原理在它的潜力基本得到发挥、转化为应用技术并物化为生产力以后,这一定的技术原理就会面临突破。技术原理的突破是以它转化的应用技术及物化的生产力为基础、并以一定的科学原理为前提的。同样地,科学原理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一定的科学原理在它的潜力基本发挥并转化为技术原理、应用技术和物化为生产力以后,也会面临突破,这种突破也是以它转化的技术原理、应用技术和物化的生产力为基础的。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地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种自我否定的力量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蓄积起来的,是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过程。德国学者杰哈德?门施“在70年代研究了110种技术创新,通过统计创新时间(最初商业化时间),画出了创新发生时间——创新频率曲线,结果曲线呈波浪形的长期波动趋势。曲线表明18世纪60年代,,1825年、1885年和1925年这4个技术创新的高峰时刻正是世界性经济萧条的中期。因此,他得出结论,经济萧条是技术创新迸发的前提,技术创新的结果是表现为经济增长。”英国学者弗利曼根据1920~1970年62项创新的发明时间和大规模商业应用时间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是按技术体系进行的,新技术体系中的各项技术在各自产业中的份额按S形曲线增长。所以,整个新技术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各种技术的S形曲线的迭加⑧。他们的研究结论从应用技术和物化生产力方面反映了科学技术体系的辩证发展过程。

我们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上确认长期波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周期,并且否认长期波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经济周期是私有制下社会再生产实际平衡点周期性地偏离客观平衡点所造成的,是在长期波动上展开的波动。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社会再生产客观平衡点决定的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那部分价值与运行中的资本的比构成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这个平均利润率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支配。在长期波动的上升支,新技术频率较强,新技术的物化要求有较多的新创造的价值投入再生产,要求生产力运行中转化出的价值有较大的份额分配给资本,也就是说维持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客观平衡点决定的平均利润率在长期波动的上升支是趋于上升的,相反地,在长期波动的下降支是趋于下降的。

这里讲的平均利润率是经济规律决定的客观平均利润率,它不同于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平均利润率。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平均利润率是实际平均利润率。实际平均利润率的运动总是受到理论上讲的那个客观平均利润率的支配,就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那样,实际平均利润率是以客观平均利润率为中心波动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社会再生产实际平衡点周期性偏离客观平衡点,主要表现为实际平均利润率周期性地高于客观平均利润率,造成社会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达到一定程度就爆发经济危机。

在长期波动的上升支,新技术不断涌现,导致新的产业不断出现,而体现新技术的产业和首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一般都能得到超额利润。较强的新技术频率使较多的企业得到超额利润,从而使实际平均利润率趋于上升。实际平均利润率的上升本来会加剧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但是,长期波动上升支的客观平均利润率也是趋于上升的,并且上升的幅度大于实际平均利润率的上升幅度,因而,经济危机不是趋于加剧,而是趋于缓和。

在长期波动的下降支,情况正好相反。新技术出现的频率变弱,体现新技术的新产业较少出现,社会上相对地较少的企业得到超额利润,因而,实际平均利润率在这一时期趋于下降。实际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本来会缓和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缓和经济危机。但是,在长期波动的下降支,客观平均利润率也是趋于下降的,并且下降的幅度大于实际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幅度。所以,在长期波动的下降支,经济危机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加剧。

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分析中引出长期波动,并不能说明长期波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取得的。这就决定了长期波动的典型形式只能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诠释

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DimitrievichKondratiev,1892—1941)是十月革命前后都很活跃来的俄国学者,作为国自际知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主要来自长波理论。所谓“长波”指的是经济成长过程bai中上升与衰退交替出现的一种周期性波du动。由于康德拉季耶夫观察到的周期比人们观察到的另外两种经济波动的周期“尤格拉周期”和zhi“基钦周期”明显要长dao,所以被叫做长波或者长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简介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这里把科学技术体系划分为科学原理、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上,科学原理的发展决定技术原理的发展,技术原理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科学原理决定的限度;同样地,技术原理的发展决定应用技术的发展,而应用技术的发展又受到技术原理的限制。在科学原理的发展促进技术原理的发展、技术原理的发展促进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科学原理的发展。一定的技术原理在它的潜力基本得到发挥、转化为应用技术并物化为生产力以后,这一定的技术原理就会面临突破。技术原理的突破是以它转化的应用技术及物化的生产力为基础、并以一定的科学原理为前提的。同样地,科学原理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一定的科学原理在它的潜力基本发挥并转化为技术原理、应用技术和物化为生产力以后,也会面临突破,这种突破也是以它转化的技术原理、应用技术和物化的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地自我否定的过程。这种自我否定的力量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蓄积起来的,是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过程。德国学者杰哈德·门施“在70年代研究了110种技术创新,通过统计创新时间(最初商业化时间),画出了创新发生时间——创新频率曲线,结果曲线呈波浪形的长期波动趋势。曲线表明18世纪60年代,,1825年、1885年和1925年这4个技术创新的高峰时刻正是世界性经济萧条的中期。因此,他得出结论,经济萧条是技术创新迸发的前提,技术创新的结果是表现为经济增长。”英国学者弗利曼根据1920~1970年62项创新的发明时间和大规模商业应用时间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是按技术体系进行的,新技术体系中的各项技术在各自产业中的份额按S形曲线增长。所以,整个新技术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各种技术的S形曲线的迭加⑧。他们的研究结论从应用技术和物化生产力方面反映了科学技术体系的辩证发展过程。

什么叫“康波周期”?

康波周期即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是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中历时50-60年的周期性波动的理论。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这里把科学技术体系划分为科学原理、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上,科学原理的发展决定技术原理的发展,技术原理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科学原理决定的限度;同样地,技术原理的发展决定应用技术的发展,而应用技术的发展又受到技术原理的限制。

扩展资料:

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最早见于1919—1920年完成(1922年出版)的《战时及战后时期世界经济及其波动》一书,此后,关于长波理论他又先后发表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波》(1925年)和《大经济周期》(1928年)等论著。在这些论著中,他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为期54年的周期性波动。

按他的研究,世界经济中的第一次长波从18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至1810—1817年为上升期,1810—1817年至1844—1851年为衰落期;第二次长波开始于1844—1851年,从那时起到1870—1875年为上升期,1870—1875年至1890—1896年为衰落期;第三次长波开始于1890—1896年,至1915—1920年为上升期,而衰落期则开始于1914—1920年间,到他著书之时第三次长波的衰落期仍在继续。

熊彼特在1934年英译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对三次长周期的分期为:

(1)“长波”I——从大约1783年到1842年,是所谓“产业革命时期”,这个周期的基本特征是手工制造或工场制造的蒸汽机逐步推广到一切工业部门和工业国家。

(2)“长波”II——从1842年到1897年,是所谓“蒸汽和钢铁时代”或“铁路化时代”,其特征是机器制造的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机,并得到普及。

(3)“长波”IlI——从1897年开始(当时这个“长波”尚未最后结束),是所谓“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其特征是电动机和内燃机在一切工业部门中的普遍应用。

参考资料: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百度百科

“康波”即康波周期,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后,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为期50-60年的长周期。在康波周期中,前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并在此期间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快速发展,迎来繁荣期;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现。

康波的早期研究是在19世纪末,俄国人帕尔乌斯已经发现了经济增长中的大体50-60年的长期波动,1913年,荷兰经济学家范·盖尔德林提出经济发展中的大循环,其周期是60年。1919-1922年,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长波假设,发表在《战时和战后时期的世界经济和经济波动》一书中。1924年-1925年他发表了题为《经济生活中的长周期》一文,奠定了康波研究的理论基础。从那时起到二战,是康波研究的活跃期,主要研究重点是统计证明和康波原因的定性分析。而在其后的30年内,康波研究一直沉寂,想来,那是第四波康波的繁荣阶段。1970年代之后,康波的研究再度活跃,而彼时对康波的研究,肯定是源于第四波康波进入了衰退和萧条阶段,1970年代之后的康波研究除了欧美的经济学家弗雷斯特、曼德尔、罗斯托之外,日本在这方面异军突起,最有成就的是筱原三代平。

康波的研究最初就是一种统计现象研究,支持长波假设的最有力的经验型证据来自价格序列。支持性的证据还可以在长期利率的运动、世界能源生产和创新中发现。有限的证据可以在工业生产、失业和投资中见到。所以,康波的根本问题还是世界资源品价格的长期波动问题,资源品价格又包括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两个方面。而这一点也决定了康波就是国际宏观对冲的根本理论。

一轮经济周期一般为多长时间

这个要看你想要什么分法了~我只举2113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该周期理论5261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4102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1653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年,上升部分为回24年,下降部分为23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之后的自己推~这是长答波理论了~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的影响

在康德2113拉季耶夫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时段的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存在着某种规律性。526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提出过长周期的设想。康德拉季耶4102夫的贡献在于用大量经验统计数据检验了长周期的设1653想,从而使之成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周期理论。因此,1939年经由熊彼特提议,世界经济学版界都接受了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一术语指称经济成长过程中长时权段的波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