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学习 > 文化长城
2020
06-05

文化长城

长城文化知识10条

长城文化知识如下:

1、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复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2、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制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2113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5261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4、万里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以雄峙4102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1653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居庸关长城发布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成果: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抢救保护这些有代表性的长城遗址已刻不容缓。

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潘家口水库内的“水下长城”部分已成为高高在上的悬城。

地处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的潘家口水库里,有一段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下长城”奇观。建于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是明代长城的两个重要关隘,是

当时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这一带的长城共有墩台21座,敌楼160座,长约50公里。1975年国家在这里修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潘家口水

库蓄水后,水位超过了长城高度,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淹没于水中,从此这段历经五百年沧桑的长城便隐身水下。因连年干旱,潘家口水库水位急剧下降,在20世

纪末,隐身水下20多年的长城露出水面。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

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

生产的安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

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

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河北境内明代大理石长城隐在深山鲜为人知,大理石长城的敌楼基本保存完好。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

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

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

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

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这段1.5公里长的大理石长城共有4座敌楼。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

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

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

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高高耸立的

长城烽火台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

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

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

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长城现状及保护:受长期以来的地震、洪灾、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长城遗址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明长城为例,人工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好,而74.1%保存状况较差或者差,甚至只剩下地下基础部分。有大量长城遗址存在坍塌、倾斜等重大险情。目前,长城在保护、研究、管理等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法人违法现象严重,个别地方和部门在基本建设、长城资源利用等工作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随意开挖、破坏长城;二是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地方群众缺乏文物保护知识和意识,在长城上取砖取土、平整道路、种植农作物等现象较为严重;三是保护基础工作相当薄弱,由于长城大多分布于边缘偏僻地区,地方财政困难,管理能力差,其“四有”基础工作(即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管理机构或人员)进展缓慢;四是研究水平总体不高,研究力量较为分散,针对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保护维修、展示、监测和管理方面的具有重大影响并成为国际遗产保护界广泛认同的学术成果不多。

长城文化知识如下:

1、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2113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5261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2、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4102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1653史的见证。

4、万里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版大,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权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

长城文化知识如下:1、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来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2、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源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3、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bai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du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4、万里zhi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dao鲜半岛的若干地区。

长城文化知识如下:

1、长城是中国来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多千自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2、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长城东西绵2113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5261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4、万里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4102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1653(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

简述长城精神的内涵

长城最突出、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包括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复、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历史的进程中自然形成,并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特别是在全民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被世人所制认同,所接受。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bai

扩展资料: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du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zhi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dao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长城总规》如何阐释长城精神

中国的万里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早已载入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中华民族“长城文化”的精神内涵,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完整而全面的阐释,尽管人们在各个不同时期对它的各个层面、各个组成部分,都程度不同地做了研究和分析。

笔者以为,中国的万里长城尽管在人类物质文化史上,是堪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的举世无双的伟大建筑工程,但是与其说它珍贵的价值是在物质文化层面上,毋宁说主要是在精神内涵、精神文化层面上。就精神文化层面而言,它实际上还可外化为外在部分和内化为内在部分两个层面。长期以来,人们对其精神文化的外在层面谈论得较多,而对其精神文化的内在层面往往注意不够。正因为如此,人们侧重于赞颂它的雄伟壮观,外观上的巍峨、险峻和壮美,以及由此所体现的中国历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和无比的创造精神,同时也看重它在抵御侵略、反抗外敌、保卫和平生活方面的伟大意义。因而用“万里长城永不倒”来象征、比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恒存发展,数千年一直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形象。这是多年来歌颂万里长城的主调和主旋律。应该说,首先赋予长城这一精神内涵,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正确的。正因为如此,这样也就多把长城的这一精神内涵同修筑长城倡导者的功绩联系到了一块。万里长城虽说是自春秋齐国,经秦汉、南北朝到明代戚继光,倾历朝历代之功、动万民百姓之力,竭举国之财修筑而成的,但因主要同秦始皇的名字联系在一块,所以,每提及万里长城,都忘不了要谈秦始皇。加上秦始皇曾吞八荒,制六合,威震四海,在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统一中国上确有可圈可点之处,更加之也有人倡导并做翻案文章,这些年对秦始皇的歌颂和赞扬历久不衰,甚至把他颂扬成了千古一帝、“为国为民”的“大英雄”。如此这般,来阐释万里长城的文化意义,既从长城之修筑来歌颂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也从筑长城之倡导来赞颂推动者的帝王之功,这样来理解“长城文化”的精神内容,只强调这方面的意义,显然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最近,中央电视台“科学与探索”栏目播放了“追寻孟姜女”专题系列片,稍前,《随笔》杂志(2007年第6期)也刊载了李乔先生《哭倒长城骂倒秦——从孟姜女故事看中国老百姓眼里的秦始皇》一文。这又从“长城文化”的另一个层面,即内在层面阐释了它的精神内涵的深层意义。对这个思想层面的阐释是极端重要的。笔者以为,这方面的阐释补充了长期以来有关“长城文化”阐释中的缺漏,是对“长城文化”更深层面的发掘。“孟姜女哭长城”包含着“长城文化”的内在层面,是与“长城文化”的外在意义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长期以来,国内有包括顾颉刚、刘半农、魏建功、容庚等在内的一系列著名历史学家和学者,对“长城文化”的这一侧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应该说,这一层面在中华民族“长城文化”的含义中有着同样重要和本质的意义。

固然,巍巍长城,蜿蜒万里,雄居峰峦,其雄伟壮美体现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反侵略、爱和平,勇于创造的高贵品质,也反映着中华民族历代以防御为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向来安边戍守、不威胁侵犯邻邦的战略思想和文化主题。但是,对统治者而言,用修筑长城这一战略工程来御敌守国的做法,也同时体现着他们横征暴敛、惨无人道、拉兵征夫、草菅人命的专制暴政;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两千多年来的演变,经久不息的传诵,深入全国民间,妇孺皆知,这种文化的深厚底蕴,正反映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反暴政、反专制的中心思想。

“苛政猛于虎”。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对横征暴敛的苛政,是嫉恨如仇的,对其可怖可恨,形之如食人之虎。正是这个原因,从最早《左传》、《檀弓》和《孟子》中载有杞梁妻哭悼阵亡丈夫的故事,千百年来,经历代曲折演变,由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演化成了一个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感天动地的长篇悲剧。故事演变时间,从春秋时代至今,绵延不绝,长达两千多年;人物由杞梁演变为范杞梁、万喜良,由杞梁妻演变为孟姜女。故事情节由路边哭悼阵亡之夫,演变为哭城;所哭之城,又由最早的山东齐国之城、莒地之城,演变为秦国的长城。故事最后变为:秦将威逼筑长城,范喜良被打而死,并被筑在城墙之内;孟姜女千里寻夫,来到长城下恸哭不止,感天动地,城为之崩,夫尸显现,滴血认亲,孟姜女自尽而亡。这个故事流传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孟姜女哭长城”版本,各地也都有自己的孟姜女和孟姜女寺庙,山东、苏州、上海、湖南、河北、陕西等地,处处皆有,几乎遍布全国。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发生在我国春秋时代的一个平常的故事,演变并普及成覆盖全国的一种巨大文化现象?这就是历代以秦始皇为代表的统治者,以其专制暴政给人民带来了太多、太沉重的苦难,这苦难长久地存留在当时和后代的记忆中,历代民间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人民反秦、反暴政、反专制的思想。这应该说是我国“长城文化”通过孟姜女的故事所蕴涵的另一重深刻的精神文化含义。只有在阐发上述“长城文化”之外在意义的同时,也深刻揭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思想意义,这样才可以说较完整而全面地阐述了中华民族整个“长城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少骂”和“少赞”甚至鞭笞秦始皇几种意见。李乔先生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学术研究归学术研究,“只要把史实考证清楚,当赞处则赞,当骂处则骂”,“在这里,求真求实是唯一原则”;“但从当今的社会现实情况来看”,他认为“还是少赞些为好”。这种意见之正确,是显而易见的。其道理起码有二:一是,秦始皇和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搞的那一套专制主义,与我们当前所要建设的民主文化和民主政治,是背道而驰的;二是,我们应当遵循列宁提出的两种民族文化的原则,站在同历代统治阶级文化相对立的被压迫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文化一边,反对暴政,反对专制,否则,我们如果“少骂”,即是“多赞”、颂扬秦始皇,我们就无以面对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寄以深厚同情并以其命运自况的孟姜女及其“哭长城”的整个故事,就无法面对我国这一绵延两千多年的宏大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在分析事物时要站在人民大众和被压迫阶级一边。难道在对待这一具体问题上我们可以有所例外吗?

要全面而完整地阐释中华民族的“长城文化”,就既要把万里长城作为人类巨大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待,也要将它作为“孟姜女哭长城”所体现的人类巨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待,既看到万里长城壮美伟大及其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要考察其充满血泪苦难和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情方面,看到统治者利用这一工程所强加给劳苦人民的血腥和暴虐。现在,我国的“长城文化”已一分解为二,以长城本身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以“孟姜女哭长城”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申报成功,也分别载入两大文化名录,正应该以此为基础,将这两部分文化遗产加以综合研究,做出综合分析和阐释,只有这样,才能完整而全面地把握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长城文化”。

借代的成语是什么意思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人修造的文化长城的巨著是

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人修造抄的文化长城的巨著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袭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2113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5261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4102。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1653。规模是明代《永乐大典》的3.5倍。

中华传统文化长城

中华传统文化长城,这个词组"中华传统文化"长城(守卫),听着别说怎么别扭。

中华传统文化长城勉强凑的上的关系也就是中国精神而已,其他还是算了吧抄。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2113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只有具备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我们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261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鼓4102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国学,国学的精髓就是易经、诗经和诸子百家,其中最具有代表1653性的就是易经、道德经和论语,其核心思想就是易经、道德经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广东文化长城集团怎么样?

广东文化长城bai集团是2015-04-20在广东省du潮州市注册成立的集团,注册地址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蔡陇大道。

广东文化长城集zhi团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dao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广东文化长城集团,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内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容广东文化长城集团更多信息和资讯。

中国人修造的文化长城的巨著是什么?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博学多闻,遍游名山大川,曾从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过《尚书》等,其父司马谈立志要写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无奈生年有限,遗命司马迁完成。元封三年,迁为太史令,主管文史资料和天文历法,五年后,着手撰写《史记》。然世事难测,天汉二年,汉将李陵投降匈奴,迁向武帝表示应客观评价李陵功过,因而身陷囹圄,惨遭宫刑。这不仅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是精神上的凌辱,司马迁不堪此冤,甚至想离开人世,但想到自己的史书“草创未就”,不甘心半途而废,权衡之后,决心忍辱苟活也要完成自己的事业,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史记》的写作,直至临终才搁笔。

以个人力量编写纵贯中国整个上古时代的通史,几千年来,无出其右者。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以人格的魅力作为抑扬的标准。例如对于失败者项羽,司马迁赋予了种种悲剧英雄人格力量,写项羽之神勇,诸侯将“莫敢仰视”,写虞姬项羽之别,悲歌和应,更是千古离别之冠,赚尽诗人才子笔墨,荡尽失意之人哀肠。这使《史记》不仅成为史书之典范,也是不朽的文学名著,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整部《史记》,帝王将相无数,英雄豪杰无数,鸿儒硕学无数,司马迁“想见其为人”的,唯有孔子与屈原,司马迁欣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魄;屈原的遭遇,与己身之遭遇同病相怜,其恢宏之辞章,也为司马迁所向往,融入历史的写作中,使其成为一幅瑰丽雄浑、荡气回肠、悲天悯人的历史画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