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开户 > 华夏复兴论坛
2020
07-10

华夏复兴论坛

汉服吧的贴吧历史

2004年5月31日23:52第一帖2005年4月首任吧主溪山琴况上任,吧内存帖800

2005年4月提交分类

2005年5月21日5000帖

2005年6月28日10000帖

2005年9月11日20000帖

汉服运动历程简史(时间顺序)(由兰芷芳兮统计编撰、枫舞蓝衫补充整理)

2003年7月21日,青松白雪上传自制汉服照,为当代自制汉服第一人

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第一个被报道穿汉服上街的人,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

2003年12月22日信而好古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并且他是当代第一个自制深衣,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

2004年4月天涯在小楼做了一期《汉服会兴起吗》的专题节目,在天津电台播出

2004年8月22日“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为汉服登堂入室寻求了一个新的通道

2004年10月5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黑龙江、河北的汉网网友共33人,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网友参加的、着汉服祭祀明朝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活动

2004年11月12日,天涯在小楼着汉服独身参加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

2004年12月7日,寒门仕族和晨澍夫妇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为汉服诉讼第一案

2005年2月8日,除夕,深圳汉流莲一家迎接新年的到来,为着汉服迎新年第一人

2005年3月13日,汉网网友“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一共七人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

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

2005年5月6日,明德学堂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吴飞为周天晗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2005年10月1日至10月7日,首届汉网汉服知识竞赛暨十一北京聚会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汉网网友,参加了这次活动。

2006年1月8日,上海松江夏完淳墓汉服祭礼,首次身着“祭服”,行“古礼”,祭祀先烈。

2006年2月19日苑夫人在安徽合肥公开宣传汉服,是首次使用条幅,宣传单的方式公开介绍汉服

2006年4月7日,上海、杭州、北京的一些同袍盛装云集,追怀上巳节这个美丽浪漫的传统节日[38]。这是汉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第一次实践活动

2006年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这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

2006年5月16日,来自武汉市的516名18至20岁的男女学生,在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这也是官方首次参与的大型汉服礼仪

2006年6月9日,马来西亚华裔赵里昱作为第一个穿着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从美国来到上海

2006年7月18日,《重回汉唐》最终版创作录制完成,这是写给汉服复兴史的第一首歌曲,也引起了众多汉服复兴者的共鸣

2006年7月21日,中国政府网为汉族更正图片为“汉服”图片,新华网不久之后也更正了图片。这明确地表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终于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这是自汉服消失360年以来的一个真正回归的里程碑2006年11月12日共工滔天与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为当代依古礼举办婚礼的第一对新人,他们的婚礼更是成为了后来很多汉式婚礼的模板

2006年11月19日,全国汉友聚集江阴文庙祭祀在江阴八十一日中为抵抗清朝剃发易服令,以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为代表的江阴殉国同胞。这是自此以后每年江阴公祭的开端,也展开了全国各地祭祀活动的序幕

2006年12月17日,全国第一家品牌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成立。实体店位于成都文殊坊金马巷,经营各种款式汉服

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即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则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议案

2007年3月24日,国内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

2007年4月5日,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2007年4月19日,北京的小丰是首位见诸于报章的,穿汉服过日常生活的人

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在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汉服协会。

2007年10月28日溪山琴况(天风环佩)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汉网,天汉网,汉服贴吧等网站举办悼念活动

2007年12月2日,江阴公祭

2008年1月23日,第一本反应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正式出版

2008年2月20日,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隆重登场

2008年4月27日,韩国汉城陈小末穿汉服守护奥运圣火,掀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服装迎奥运圣火的序幕

2008年5月4日,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圆满落幕,宋豫人前往指导。枫中之人等汉人着汉服行汉礼,学华夏文明

2008年6月13日,广汉会歌舞兴趣小组网络召集,是首个把汉服与汉舞完美结合推广的社团

2008年10月5日,大汉之风在无锡掌掴阎崇年,为沉至谷底的华夏文明打出反击第一掌

2008年12月,在原上海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华夏复社,以大汉之风为负责人。华夏复社是历史最久,最有战斗力,最不畏强暴,也最有开拓力和创新力的团队

2008年11月22日,江阴公祭

2009年3月7日,英国同袍聚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是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的序幕

2009年3月25日,明华堂新品发布。提出汉族民族礼服的新概念,将传统与考究的礼服融合于时尚,并且每一处制作都真实的来自历史

2009年5月28日,四川成都民间举办的端午节,签到人数达195人,活动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是汉服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

2009年6月1日,浙江理工大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实践汉服毕业照

2009年8月10日,2009年首届56个民族之花选拔大赛上,兴汉届集体为汉服选手投票,兰芷芳兮,咪小咪,美泪,分别取得网络票数第一名、第三名、第四名的战绩,由兰芷芳兮代言汉族之花参加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

2009年8月12日,西南大学汉服短片《汉家衣裳》,这也是首部汉服短片

2009年10月28日,“中国装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汉、唐、东晋三套衣裳

2009年12月6日,江阴公祭

2010年4月10日,云南汉服向国内旱区大量捐水,使汉服也走进了慈善行列

2010年6月16日,南京汉服端午祭祀,接受了CCTV-news采访,汉服活动再次被国家媒体所关注

2010年6月2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2万人,标志着汉服宣传进入一个新纪元

2010年10月16日发生成都汉服事件

2010年12月1日,著名词人方文山发表关于汉服的微博投票

2010年12月5日,江阴公祭

2011年1月2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3万人

2011年2月3日,首届汉服春晚发布

2011年11月27日,江阴公祭

2012年1月22日,壬辰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2年2月20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7万人

2012年4月17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8万人

2012年6月15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9万人

2012年07月23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10万人

2012年12月23日,江阴公祭

2013年2月5日,《听见下雨声音》女主角全国总决赛在北京鸟巢进行,王茜霖身为唯一去鸟巢的同袍,虽惜败四强,但获得“评审推荐奖”

2013年2月9日,癸巳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3年3月5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15万人

2013年8月7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20万人

2013年10月14日,时隔四年,汉服大事记再出新版,2013版

2013年11月1日,方文山发起的西塘汉服文化周在嘉兴西塘召开

2013年12月1日,江阴公祭

2014年1月30日,甲午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4年4月17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30万人

2014年11月29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40万人

2014年11月9日,江阴公祭

2015年2月18日,乙未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5年5月30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48万人

2015年6月18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50万人

2015年10月16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55万人

2015年12月8日,江阴公祭

2016年2月7日,丙申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6年2月2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60万人

争议事件

1.传统文化保护需要汉服这种形式吗?

刘银昌分析认为,参与汉服运动的有三股势力:研究传统文化学者中一些思古悠情的人,他们的用意是好的,要复兴传统文化;商业集团,为发展汉服产业;为数众多的是年轻人,80、90后学生才是实践汉服运动的主体,更多的是他们进行表演、展示。按这些学生的心理,又可分为三种类型:1.真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2.民族主义者或愤青,并不一定喜欢汉服,仅把汉服当做自我标榜的一种手段,以展示个人思想;3.猎奇作秀好玩者,跟穿其他服饰没有区别。

2.有人提出,传统文化的保护,无须穿汉服这种形式的“返祖”。

“不能说它仅仅是一个形式。”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张志云认为,形式的东西也很重要,文化是要形式体现的。本来一个人的穿衣、吃饭的问题,就是一个根本的文化问题,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文化,或地方的文化,最初的就是从穿衣扩展开来的。

著有《中国服饰文化》一书的张志春说,服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当今的汉服运动以网络为主要根据地,以年轻学子和企业界白领为核心,以传统的节假日为主要活动时间,想要去恢复传统款式、传统文化。这种民间的服饰运动应该给予尊重和理解。比如我们西安有人在大雁塔广场举行成人礼活动就很好,有助社会和谐、人的身心健康。

3.汉族一定要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饰吗?

西安电视台编辑陈曦说,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族大体自清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开始失去着装自由。相比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服饰,曾以衣冠而自豪的汉族人不免会陷入无尽的历史惆怅之中。近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的继承者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和韩国人,在中国它们好像反倒是断了根,难以接续了。服饰文化的问题在此际显得尤为严重。

“历来我国56个民族全家福照唯独汉族代表穿着完全不能代表汉族的T恤甚至西装。汉族不能没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饰。”韩星认为。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艺术分院教师胡娟说,我们提出汉服这样一个宣言,就是想在大家能接受的前提下,把汉族的服装统一起来,彰显自己的身份。

但陕师大文学院教授朱鸿认为,世界上好的东西都可以用,不要管是谁的,地域观念太强不行。泱泱大国要包容,不拘小节,美国没有美服,德国没有德服。

张志春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多重要的大规模的祭典活动仪式逐步开始恢复,在这些传统的祭典仪式上,汉服是比较合适的款式。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包括大学生本科、硕士毕业的学位服饰,汉服都可以介入、融入,甚至可以取代以西方学位服为主体的款式。

“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大,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情况,才有民间回归传统的呼声。”张志云认为,全球化和本土化本来就是一对矛盾,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目前全世界服装基本趋同,但韩国、日本人在一些很隆重的场合,穿的是自己传统的服饰,这样就很好地处理了全球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

2002年2月14日陕西网友“华夏血脉”(赵军强)在新浪舰船知来识网络版军事历史论坛发表了《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源》(图)一帖,是中国当代第一次以“汉民族服饰2113”为主题(在意义上有别于“古装”“中国历代服饰”等考据文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汉民族服饰的起源、特性和剃发易服历史。此文被5261转载到海内外多家网站和论坛上,三年存续期内点击量超过30万,4102唤醒了一大批有识之士投身于民间汉服复兴,该文为汉服运动提供了强大1653的理论基础,是汉服运动的理论基石,该文标志着中国现代汉服运动的开始。

王财贵儿童读经到底是怎么回事?

“儿童读经”是王财贵教授推崇的一种教育理念。

所谓“儿童读经”,就是“教儿童诵读经典”的简称。王财贵教授认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经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来熏习我们的下一代,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成长茁壮是指日可待的。

精彩段落

1、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2、从小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

3、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的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4、每天二、三十分钟,学习真的很轻松。

扩展资料:

王财贵博士认为,学习应当从有生命的时候开始。越是早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就越大。

王财贵博士在对儿童成才研究中发现,孩子13岁以下,主要是吸纳文化知识的时期;13岁以后,则进入到创造时段。如果13岁之前吸纳不好,此后的创造就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人类在所有动物中的幼儿期最长,基本上是13年,所以人才能够成为万物之灵。用13年的时间来学习中国5000年的文化,乃至于西方大量的经典文化,这样,13岁之前的孩子,就可以博古通今、满腹经纶。

王财贵博士认为,在小学阶段读经,犹如开掘文化河流。小学期间一个学期只教一本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孩子大量阅读,他们一个学期可以看几十本甚至数百本课外读物。如果其中以中外文化经典阅读为主的话,孩子吸纳的则是高层次的文化营养。

由于读经的孩子阅读能力特别强,课外阅读非但不会成为他的负担,还会给其带来无穷的乐趣。有了学习的乐趣,犹如自我开掘了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河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时候,教师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阅读能力乃至理解能力超越了成人的想象。

我们常说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已经成为“过去时”。孩子大量文化经典阅读之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自然出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景观。

而孩子在小学阶段所索取的智慧,以及形成的读书习惯,将会伴随其一生,且影响其整个生命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儿童读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财贵

一九九四年,现任台中教育大学语教系副教授的王财贵先生,开始向海内外华人地区推广他思索多年的一种教育方式,即利用十三岁之前的儿童时期,大量诵读经典书籍,简称“儿童读经教育”。十五年后,读经的风气已经遍及全球,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在读经。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大陆地区,就有超过五千万的儿童从中受益。

随着读经教育越来越广泛的为人们所接受,针对其而来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一种压抑儿童个性的教育,王财贵先生说恰恰相反,这正是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有人说,这是填鸭式的教育,他说不,孩子的胃口正大得不得了,应谓之填牛,该填的时候不填,他反而会饿死;有人说,你是在推广国学,他说我不是为推广国学而来,我是为了继承全人类的智慧而来;有人说,你是教育专家,他说专家只是研究某方面的学问,而我照顾人性的全面,我是通家;有人说,你一定遇到不少困难,他说没有,没有任何困难,一帆风顺、势如破竹......

可是,他的理论又明明违反常识,他说,教育是很简单的,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他说,数学是不用教的,品德是不可以教的,他说,我们一百年来,教育都走错了路。

于是,有人说他颠覆现行教育体制,但是他说,我不颠覆任何体制,甚至不反对任何一种教育理论,有人说你是在做逆向思考,他说,我在做正向思考,我顺着人性去思考,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难道不是大言不惭吗?难道真的是举世皆梦一人独醒吗?不,在全世界所进行的一千余场演讲中,王财贵先生在每一次演讲的开始,都反复强调:我不是来推广我自己的理论,只是来说出每个人心中都想过的问题,这个简单的道理,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只是他假装不知道,如果你原本想的和我想的一样,那么,你就不是依照我说的去做,而是依照你自己的良心去做,你不是为我而做,而是为你自己而做,因为你心里原来就是这样想的,因为你的良知告诉你,你应该这样去做!

整个中国十几亿人口,不要多,只要五亿人口,都在半年之内读完“论语一百”,中华民族一定就不一样,我们民族复兴的日子就到来了!

与王财贵先生的初次谋面是西历2006年,在北京机场,那时我曾在网上看过他的演讲视频,但一见之下,差点没认出来,因为,他老了许多,头发也白了。

转日是9月28日,被认为是孔子诞辰日,北京四海经典导读中心举办的师资研习会第一天,也即百名学者倡导的“全球读经日”发布会。王教授在会上做了“全球读经,论语一百”的主题发言。

他说:“我们不仅是要纪念孔子、庆祝他的生日,我们还发起了所谓的‘928全球读经日——论语一百’的倡议。因为尊重孔子不仅是口号,也不仅是深埋在心里的愿望,这还应该是一个行动;不仅要从自己做起,我们也希望推广到整个国家、民族,甚至将这种尊重圣人、再来复习圣人的智慧、诚挚地学习圣贤——这样的心情,扩大到整个人类。”

我那时对于读经的印象还停留在“十三岁以后就没有救了”的阶段,因为依照“儿童读经”的理论,这种学习的方法只适合于儿童时期。但是,第一次亲耳聆听王教授的讲话,他却说,十三岁以后也可以读经,只要像孩子一样的去读论语,读它一百遍,你的智慧就来了。他说:“只要世界上有一个人读,孔子就不会死了!”

我还记得那天的掌声久久不息,我还记得那天他讲的最后一句话:“整个中国十几亿人口,不要多,只要五亿人口,都在半年之内读完「论语一百」,中华民族一定就不一样,我们民族复兴的日子就到来了!”听完之后,我的心情很激动,而他的这番话,也几乎改变了我之后的人生。

当天下午,在人民大学的“孔子文化月”上,我又听了他的一场名为“经典、儒家与读经”的演讲。这场演讲亦不同于他以往所讲的“儿童读经”,我有幸更深一步的了解了他。

在演讲中,他对经典进行了如下的阐释——

“‘经’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上说:‘经,机纵丝也’,布本是由纵线横线交织成的,直线叫作“经”,那么横线呢,就叫作‘纬’了。经纬同样是织布机上的丝线,只是方向不同,就成了两个概念。两相比较下,‘经’这个直线就显出某些特色来,首先,它比纬先摆上去,有了“先在性”;而既摆好了经线,便决定了这匹布的质量,所以经有“主导性”;再来,经在织布的时候,几乎是不动的,由纬来动,因此经有“不变性”,也就是“永恒性”。它先在,它主导,它永恒。因为经线有这几个特色,把它抽象化普遍化后,就有“经常不变,天经地义”的意思。进一步,凡是记载人类永恒的智能,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著作,就渐渐称为“经”了。

而‘典’字,是个会意字。“典”字的上半部是“册”,下半部是“几”。“册”是个象形字,像竹简用线穿起来,是古代的书籍模样。其下是“几”字,也是个象形字,是高脚的桌子的图像。“放在高几上的简册”,应当是贵重的档,所以有个成语叫‘高文典册’。引申为所有贵重的事物,如‘典礼’、‘典藏’。所以‘经典’合辞,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章。”

他还让我对儒家的学问有了新一番的了解——

“儒家并没有死亡,儒家也不会死亡,儒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是有人性的地方,只要是有良心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儒家,不管他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他生长在什么时代,他从事哪一种行业,做哪一种学问,只要他为了人类的理性而奋斗,他为了良心而奋斗,他就是儒家。他的学问可以不广博,才华可以不很高,他只为理性而奋斗,他就有了儒家的精神,他就是儒家!所以我们现在说儒家,应该是整个民族和起来,成为一个大儒家。因此,儒家并没有规定你要学什么专业,他只是说你要顺理性而行,要尽情开发生命的内涵,你不要对不起自己,不要以情绪来判断事物。总之,一个依理性而行的人,就是儒家。一个依理性而行的时代,就是儒家的时代,也就是积极光明的时代。”

“只要他为了人类的理性而奋斗,他为了良心而奋斗,他就是儒家。”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一种开朗活泼的心态,原来儒家的学问是如此的光畅明媚。我被深深的感染了,于是从那天起,我正式走入了经典与圣贤的天地,虽然早已超过读经的黄金期,虽然智慧不够悟性也不够,但自从读过“论语一百”,我真的觉得自己的生命不一样了,用教授的话说,“脱胎换骨”。

为什么会有和王教授的初次相见?这要从更早的时候说起……

有些科目是懂了才能教,有些科目是不懂就可以教,什么学问不懂就可以教?音乐、美术,美感的教育,不懂就可以教,甚至必须在不懂的时候就要教,等到懂了再教就晚了。

大学毕业那年,偶然的机会,于报纸一角读到国学班招募志愿老师的消息,次日便冒失的闯入那间不大但明亮的雅舍,听到琅琅读书声之后,竟局促不知所措,在老师的指引下懵懂坐到临窗的最后一排,又将老师递过的一沓纸接在手中,那是孩子们正在读的《老子》——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才醒悟孩子们“道德经”都快背完了,而弟子规、论语、中庸、大学,是他们上学期乃至上上学期的课程。

面对这些三到十岁的孩子,我觉得自己才是个小学生,整堂课下来,脸红心跳不止。

这便是我今生来到的第一个读经课堂——天津养正学堂。它的创办者王逸夫先生卖掉家中收藏的字画,购下一套房产做教室,并且聘请教员,免费教孩子们读经,推广古典文化。

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孩子们可以如此聪慧而具有灵性,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孩子们可以如此好学,宁可冒着风雪也要缠着爸爸来参加每周一次的读经课程。我只是不解,王逸夫先生为什么要无偿的消耗财力和精力,他想得到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后来,认识了笑非和河北行唐明德学堂的傅路江先生。笑非是明德的讲师,他的生活真可说是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人不堪其忧……笑非本是个数学天才,却忽然拼了身家性命似的去钻故纸堆,他想得到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再后来,认识苏州复兴私塾的傅奇先生,见面那天天气相当阴冷,然而走进斗室,看到古色古香的课桌椅,听到傅奇用着很坚定的语气说话,就觉得周身有股暖的气息流动。傅奇的办学很艰难,但是,他没给自己留退路,那么他想得到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这不是我一个人问的问题,在悉尼读经课堂上,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告诉我,一开始,她完全不信任读经,担心浪费孩子的时间,但是看到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周奔波在各个会馆之间,上午两堂、下午两堂,免费给孩子们上课,那么不遗余力的推广经典,一定是有原因的吧,所以她决定让自己的孩子试一试。一年多之后,孩子的变化令她惊喜。

我在电视上看到,合肥的小筛子读经班,一年下来费用要两万多,而男主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一千多,他们将自己全部的积蓄拿出来做这么一件事呢,然而夫妻俩所付出的心血又何止区区几万块钱。

还有许多人,在了解读经教育的理念后,很快就辞掉自己以前的工作,一心去推广读经。到底是什么吸引他们?

这些问号在我的头脑里徘徊良久,上海孟母堂被教育局取缔的风波,是我最大程度关注儿童读经的开始,多年的记者和编辑的经验告诉我,应该也有必要去探求整个事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跟着或批评或赞扬的人云亦云。

很快的,我就在网络上找到了那场有名的演讲,当我听王教授说道:“有些科目是懂了才能教,有些科目是不懂就可以教,什么学问不懂就可以教?音乐、美术,美感的教育,不懂就可以教,甚至必须在不懂的时候就要教,等到懂了再教就晚了。”

一瞬间,我豁然开朗,也从此,追寻着他的脚步,越来越深的了解儿童读经,在此,愿与大家分享我的心路历程。

一场演讲百年震撼

既然我们这个文化是有意义的,纵使我是美国人,我也要来复兴中国文化;纵使我是外星人,我也要尊重中国文化。

“(我们的教育)几十年来都学美国,中国自己的东西统统忘记了。忘记中国东西并不见得就是不对的,我不是一个民族感情主义者。我不是说,我是中国人,所以就要复兴中国文化。要复兴中国文化,不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乃是因为我们这个文化,是有意义的。我重新检讨中国的教育理论,并非我是中国人,所以非把中国教育理论再拿出来不可,不是的。而是因为这种教育理论,它是有真理在其中的。既然我们这个文化是有意义的,纵使我是美国人,我也要来复兴中国文化;纵使我是外星人,我也要尊重中国文化。”

以上这段发言,节选自王财贵先生2001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所作的演讲,这场两个多小时的演讲录像,后来被誉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七八年来,这份光盘每一年的正式发行量都超过一百万份,而转录的数量更加难以估算。有人见到,在青城后山的一个农家院,也有人在教孩子读经,就因为有游人送出了一张光盘。

许多不知名的小乡镇,都出现了读经班,因为那里有人看到了这张光盘。在中国极北的佳木斯市,一位名叫郝永军的铁路工人,偶然看到了这张光盘,他利用一切业余的时间,骑上单车去街头发放自己印制的宣传单,开始有人以为他疯了,最后,这行为感动了当地的人们,甚至影响到大学的学者和政府的领导。

山东省莱州市的赵升君先生,在家乡创办了一所读经学校,短短五年时间,已经从三五个孩子发展到两百多人,他们来自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各地,之所以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交通并不十分方便的莱州,家长们说,这里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赵升君先生七八年前不知怎么收到一份读经宣传资料,被深深打动了,于是找来那张有名的光盘,据说,他一共看了三百多遍,可以倒背如流。而最初收到的那份宣传资料,是从离莱州不远的平原县寄出的,寄出这份资料的王敬东老师,更早的时候得到这张光盘,一晚上连续看了三遍,第二天就决定,开读经学校,推广读经。

这张光盘的影像和文字数据被发到网络上,也引起不小的轰动。华夏复兴论坛的站长信而好古先生(网名)反复将这篇演讲稿及录像发布在全国各大论坛上,他说:“我看了很多遍,每一次看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之所以反复推荐王教授的演讲,借用先生的话说:‘不为任何的,不为任何的目的,知识分子的良心!’”

河北行唐县的傅路江先生,家中世代行医,几年前,他花三千元买了一台电脑,第一次上网就很巧合的下载到这场演讲录像,他和他的老父亲一路看到深夜,结束后,他一拍大腿,“我想了多年的教育,被王先生说出来了”。他和老父亲兴奋得烧了一壶酒对饮,老父亲说,咱们看了这一场演讲,就算现在把这台电脑砸了,也值得了。不久,行唐县就开了一家读经学堂,老父亲说,行医可以治病,教育才真能救人,我支持你!

长期以来,这一直是我的梦。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梦,是民族梦,也是人类的梦......

很多人听完演讲,都情动于衷,难以自禁。东海大学附小家长齐克靖给王教授的信中写道:“昨晚听您演讲中途,曾忍不住掩面饮泣,因为,您说了我极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满纸荒唐言,只希望让您知道,有一个小女子真心诚意的支持您读经的理念。虽然没有勇气像您那般如渊停岳峙的矗立,却愿意尽自己的半分心力。”

一位旅美的退休老人张怡恭给王教授的信中写道:“在厌人新闻充斥的苦恼生活中,这真是一股无比宜人的清流,深感先生不愧是一位有智慧、有洞察力和受心的教育改革家,能剑及履及地将一己理想和实验成果默默地在社会推展。短短几年已促成七十万人读经背经,成果丰硕,振奋人心。且这股潮流正向大陆及全球华人小区推展并获得极大回响,未来对国家影响之深远实有难以估计者。”

一个大陆的青年教师白青力写道:“王老师,我今年二十岁,而前一段的思想是很渺茫的,‘理想’这个词语在我的脑海中已趋于淡忘,自从我接受了您的读经教育理念以后我感觉我还是有很多的精力的,不应该沉泯于世俗之中,我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有所创造,无志的二十年已经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在我的人生之路上做太多的指导,因为我迷惘,我们的同龄人迷惘,大概这一代的大陆青年都在迷惘,事事无所求,理想无所往,所谓稀里胡涂混春秋,而今天不同了,一种中国人觉醒的教育理念现在已经诞生了,所以我二十岁开始立志,在二十岁理解力渐趋成熟的此时立志,我忠诚的希望王老师能给我指点。

王老师,我佩服您的心胸与志向,心胸宽广,平易近人(不是恭维,是体会),志向博大,意志持远,心系民族文化之安危,不为一己之私利,‘有中国人之处便有读经之风气’这豪情壮语便是您理想的真实写照。”

黑龙江省社会科发展基金会杨子彬在信中说:“长期以来,这一直是我的梦。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梦,是民族梦,也是人类的梦......您倡导的‘全民读经’正是在实现着这个梦,真是相知恨晚。这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渴望把绵薄之力汇入您开创的事业中去。”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黄家宅完小语文教师周钦刚:“2002年您到淄博来演讲时,我有幸听了您的演讲!从此我的人生开始改变!我已经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更多的人接受经典文化,净化人们的心灵,我的生活充实美好,因此,我感到满足、幸福,感谢您!”

多伦多启智经典教育中心负责人田雪:“移居加拿大前,我有幸参加了石家庄市静园儿童经典导读中心组织的经典诵读活动,并观看了你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报告的光盘。我感到,经典诵读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值得我们为之不断努力的事业,于是我希望把经典诵读带到加拿大,让加国的华裔儿童了解自己的祖裔文化,让更多人认识璀璨的中国文化。”

台南县读经推广中心许世贤:“自五四运动以来,王教授可称为我们教育改革之父,这几年来不遗余力巡回全省,乃至大陆及海外各地,推广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在此让我们向您说声:辛苦了!坚信在您的带领下,文化生命力一定能向上提升。”

......

人类脑神经的发展超过13岁之后,我们那种直觉的能力就消失了。我们那种深度学习的习惯没有了,老天爷所给我们那强大摄取的力量,摄取的这个功能就收回去了。除非你自己再打开心门,再接受伟大心灵的呼唤,你才能跟它起共鸣。但是这种人是很少的。我们为什么不让任何一个人统统是在有天才的时候,给他天才的教育。

到底是什么样的演讲,能够给人那么深沉的感动和震撼?

也许,是他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切肤之痛:“我们的孩子,是那么样的聪明,那么样的认真。这一点点数学,为什么学得那么痛苦?我们科学教育最主要的应该让一般的国民,都能够思考,能够面对问题。但是我们的数学教育,让我们的国民不会思考,不敢思考,面对问题不知道怎么办。我们让初中生、高中生学了那么多东西,天天非常痛苦。结果发誓一辈子,不再算数学,对科学没有了兴趣。像这样的国民,是不能培养出科学的气氛的。”

也许,是他提出的问题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科学教育应该按照科学办法来教。既然要学得懂,所以我们要懂了才教,教懂才有用。而人生有很多的学有很多科目不属于科学,科学的科目其实只占我们所有科目的十分之一,或是不到十分之一。我们人生不只是科学,西方科学先进国家的人,对于他们孩子的科学学不好,并不紧张、没事。为什么?人生的大部分不属于科学。那么,这些大部分的学科,既然不属于科学,要不要按照科学方法?要不要懂了才教?要不要教懂了才用?我们不是要想一想吗?”

也许,是他说出的实情令人信服而追悔莫及:“依照人类心理的发展,人类脑神经的发展超过13岁之后,我们那种直觉的能力就消失了。我们那种深度学习的习惯没有了,老天爷所给我们那强大摄取的力量,摄取的这个功能就收回去了。除非你自己再打开心门,再接受伟大心灵的呼唤,你才能跟它起共鸣。但是这种人是很少的。我们为什么不让任何一个人统统是在有天才的时候,给他天才的教育。”

也许,是他的教育理想志存高远:“从今天开始,我们每个老师,希望你记住一句话,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一定是教他有用的东西。而且一定是高度有用的,这个高度有用的就是一辈子有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只要教五分钟,就影响他一辈子,你只要教几句话,就让他一辈子受用。”

学日本,我们不是学日本的企业家精神,乃至于连日本的樱花那种悲剧精神都没学到,我们只学到日本的卡通、日本的漫画。为什么别人有好东西,你学不到呢?因为你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信仰

但是,那最深处打动人心的力量,应来自于他说中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心事,他让我们不能再遁逃,必须真实的面对,面对自己,也面对世界——

“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忘记了中国文化。中国人连中国书都不能读了。什么叫中国人连中国书都不能读?一个人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原文,还要靠翻译,就说明这个人不可能了解深度的中国文化。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而想要去吸收别人的先进文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现在我们学西方,学美国,不是学美国的冒险开拓的精神,不是学美国的那种大气魄的民族精神。而是学美国什么呢?学美国的好莱坞,学美国的麦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学日本,我们不是学日本的企业家精神,乃至于连日本的樱花那种悲剧精神都没学到,我们只学到日本的卡通、日本的漫画。为什么别人有好东西,你学不到呢?因为你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信仰,一个丧失中国文化信仰的中国人,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而西方人假如要跟你学一些中国文化,我们也不可能有所贡献。所以,忘了自己文化的民族,不只是自己的损失,也是一种对于其它民族的罪过。为什么西方文化可以传到我们中国来?为什么我们中国文化,不能传到西方去?现在,假如派你或是我去传播——有些西方人他的教养很高,他希望也学学中国的高度的文化——请问,我能吗?你能吗?”

汉服运动的复兴过程

汉服运动的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公元21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一部分汉族人大国思想觉醒的背景下,以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清政府统治前中国传统服饰——汉服——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运动。

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在出任浙江军政府教育司科员时,亲自穿上自制的“深衣”、“玄冠”,腰系“大带”前去上班;大收藏家王季迁身着汉服游遍美国,宣传汉文化;儒学家夏震武束发着深衣。

1968年至1969年,台湾当局参照宋史、大明集礼、南雍志、三礼图等制定中华民国祭孔冠服。2002年左右,针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唐装(即满式服装旗袍、马褂)是汉族服装的状况,不少有识之士,力求正本清源,致力于努力恢复满清之前的汉族传统服饰的运动。

西元2003年11月22日,民间人士王乐天先生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王乐天事件”再次引起大陆各界人士和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民族服饰的关注,影响深远!王乐天穿的这件汉服是由薄绒深衣和茧绸外衣两部分组成,不同于长袍马褂的是,汉服没有纽扣,全部都是系带。这件汉服虽然简陋,甚至有点不合身,却是由王乐天和他的朋友们一针一线缝制的,这帮志同道合的大男人甚至组建了一个工作室,他们查文献,找规制,甚至手脚笨拙地拿起了缝衣针,有人因此刺破了手指,却乐在其中。

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很快,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王乐天身着汉服的照片,那天风很大,他的头发有些乱,但飘逸得充满汉韵古风。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王乐天的举动因此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汉服运动是由民间发起的爱国复兴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70后、80后和90后居多(80后、90后占主体),中心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初中、高中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少不更事的儿童及成熟、稳重的中老年人加入。确切的说,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传统文化支持及复兴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

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当前时期的华夏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形式之一。

汉服运动的当前重要网上基地主要还是一些汉服论坛和汉系贴吧等。2003年

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华裔青年“青松白雪”(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

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第一个被报道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

2003年12月22日,“信而好古”(李宗伟)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并且他是当代第一个自制深衣,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

2004年

2004年4月,“天涯在小楼”(方哲萱)做了一期《汉服会兴起吗》的专题节目,在天津电台播出。

2004年8月22日,“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为汉服进入大众视野寻求了一个新的通道。

2004年10月5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黑龙江、河北的汉网网友共33人,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网友参加的、着汉服祭祀明朝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活动。

2004年11月12日,“天涯在小楼”着汉服独身参加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2004年12月7日大雪,“寒门仕族”和“晨澍”夫妇共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为汉服诉讼第一案。

2005年

2005年2月8日,深圳汉流莲一家迎接新年的到来,为着汉服迎新年第一人

2005年3月13日,汉服同袍“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一共七人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

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

2005年10月1日至10月7日,首届汉网汉服知识竞赛暨十一北京聚会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汉网网友,参加了这次活动。

2006年

2006年1月8日,上海松江夏完淳墓汉服祭礼,首次身着“祭服”,行“古礼”,祭祀先烈。

2006年2月19日,苑夫人在安徽合肥公开宣传汉服,是首次使用条幅,宣传单的方式公开介绍汉服。

2006年4月7日,上海、杭州、北京的一些同袍盛装云集,追怀上巳节这个美丽浪漫的传统节日。这是汉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第一次实践活动。

2006年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这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

2006年5月6日,明德学堂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吴飞为周天晗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2006年5月16日,来自武汉市的516名18至20岁的男女学生,在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这也是官方首次参与的大型汉服礼仪。

2006年6月9日,马来西亚华裔赵里昱作为第一个穿着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从美国来到上海。

2006年7月18日,《重回汉唐》最终版创作录制完成,这是写给汉服复兴史的第一首歌曲,也引起了众多汉服复兴者的共鸣。

2006年7月21日,在“天涯在小楼”的倡议下,中国政府网为汉族更正图片为“汉服”图片,新华网不久之后也更正了图片。这明确地表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终于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这是自汉服消失360年以来的一个真正回归的里程碑。

2006年11月12日,“共工滔天”与“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为当代依古礼举办婚礼的第一对新人,他们的婚礼更是成为了后来很多汉式婚礼的模板。

2006年11月19日,全国汉友聚集江阴文庙祭祀在江阴八十一日中为抵抗清朝剃发易服令,以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为代表的江阴殉国同胞。这是自此以后每年江阴祭祀抗清三公的开端,也展开了全国各地祭祀活动的序幕。

2006年12月17日,全国第一家品牌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成立。实体店位于成都文殊坊金马巷,经营各种款式汉服。

2007年

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即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则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式样的中国式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议案。

2007年3月24日,国内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

2007年4月5日清明,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2007年4月19日,北京的小丰是首位见诸于报章的,穿汉服过日常生活的人。

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的汉服文化协会。

2007年10月28日,汉服吧吧主“溪山琴况”(天风环佩)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溪山琴况一生为汉服做出无数贡献。

2007年12月2日,江阴祭。

2008年

2008年1月23日,第一本反映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正式出版。

2008年2月20日,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隆重登场。

2008年4月27日,在韩国汉城,同袍陈小末穿汉服守护奥运圣火,掀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服装迎奥运圣火的序幕

2008年5月4日,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圆满落幕,宋豫人前往指导。枫中之人等汉人着汉服行汉礼,学华夏文明

2008年6月13日,广汉会歌舞兴趣小组网络召集,是首个把汉服与汉舞完美结合推广的社团。

2008年9月21日,来自我国各省以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缅甸、汶莱、加拿大、法国等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刘氏宗亲代表汇集古都长安参加世界第六届刘氏联谊大会,着汉服共祭汉高祖刘邦,同时举行纪念汉长安城建城2210周年大典。

2008年12月,在原上海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华夏复社,以“大汉之风”为负责人。华夏复社是历史最久,最有战斗力,最不畏强暴,也最有开拓力和创新力的团队。

2008年12月22日,全国首部汉服题材电视短剧《谁是你的梦》在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成都情事》栏目播出。

2009年

2009年3月7日,英国同袍聚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是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的序幕。

2009年3月25日,明华堂新品发布。提出汉族民族礼服的新概念,将传统与考究的礼服融合于时尚,并且每一处制作都真实的来自历史。

2009年5月28日,四川成都民间举办的端午节,签到人数达195人,活动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是汉服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

2009年6月1日,浙江理工大学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实践汉服毕业照。

2009年8月10日,2009年首届56个民族之花选拔大赛上,兴汉届集体为汉服选手投票,“兰芷芳兮”、“咪小咪”、“美泪”分别取得网络票数第一名、第三名、第四名的战绩,由“兰芷芳兮”代言汉族之花参加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

2009年8月12日,西南大学学生制作了片长43分7秒的汉服短片《汉家衣裳》,这也是首部汉服运动宣传短片。

2009年10月28日,“中国装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汉、唐、东晋三套衣裳。

2009年12月8日,江阴祭。

2010年

2010年4月10日,云南汉服向国内旱区大量捐水,使汉服也走进了慈善行列。

2010年6月16日,南京汉服端午祭祀,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采访,汉服活动再次被国家媒体所关注。

2010年6月21日夏至,百度网站的汉服贴吧会员突破20000人,标志着汉服宣传进入一个新纪元。

2010年12月1日,著名词人方文山发表关于汉服的微博投票。

2010年12月5日,江阴祭。

2011年

2011年1月21日,百度网站的汉服贴吧会员突破30000人。

2011年2月3日,首届汉服春晚发布。

2011年8月3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40000人。

2011年10月6日,汉服吧会员突破50000人。

2011年11月27日,江阴祭。

2011年12月22日冬至,汉服吧会员突破60000人。

2012年

2012年1月22日,壬辰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2年2月19日,唐迪穿汉服参加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英国专场节目得到播出,这是涉及汉服的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之一。

2012年2月20日,汉服吧会员突破70000人。

2012年4月17日,汉服吧会员突破80000人。

2012年6月15日,汉服吧会员突破90000人。

2012年7月23日,汉服吧会员突破100000人。

2012年9月4日,汉服吧会员突破110000人。

2012年11月8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120000人

2012年12月11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130000人

2012年12月23日,江阴祭。

2013年

2013年1月28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140000人

2013年03月06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150000人

2013年04月08日,经过众多汉服同袍的努力,开创了新浪汉服微吧,为汉服运动又增加了一个较大的舆论平台,其中担任吧主的有晴空、叶慕雪、朱森森、希文、东晋上虞、米易。

2013年04月30日,首届海峡两岸汉服文化节在福州举行。

2013年11月1日,由著名词作家方文山组织的西塘汉服文化周召开,与此次活动相关的作品有,影视作品《听见下雨的声音》,歌曲《汉服青史》。

2013年11月9日,首届中华礼乐大会于横店召开。

2013年11月22日小雪,汉服运动十周年纪念日。

2013年11月30日,江阴祭。

2014年

2014年4月28日,四川绵竹汉服吧(社)吧主“子溪”(

dtaja华可)因疾离世,年仅21岁。其生前也为汉服复兴作出了诸多贡献。

2014年6月中旬,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认的非营利性汉服组织TheHanfuSocietyofArtandMusic成立,由创建者朱森森,彦之,雨堂,荼蘼长安,绾月,小吉等多伦多当地汉服同袍组成,中文名多伦多礼乐汉服。这标志着全球汉服运动的海外汉服推广及宣传进入了正轨。

2014年6月30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324,835人。

2014年8月2日,新疆乌鲁木齐汉服爱好者在乌鲁木齐红光山进行“及笄礼暨七夕主题活动”,三十余名同袍身穿汉服参加活动

2014年8月5日,CCTV-9频道22:00汉服纪录片《矢志青春》播出

2014年09月07日,湖南衡阳南华大学汉文化爱好者们着汉服在衡阳湘江边上的亲水平台放河灯迎接中秋月圆。中秋节的前夜,南华大学的汉文化爱好者们来到衡阳市湘江边上的清水平台开展迎接中秋月,欢度中秋节的活动,他们身着汉服在这里放河灯,用这种汉文化的传统形式,表达了同学们对远方亲人的祝福。

2014年11月1日由著名词作家方文山组织的第二届西塘汉服文化周召开,朝代方阵,与此次活动相关的作品有,歌曲MV《天涯客栈》。

2014年11月28日,第二届·中华礼乐大会在厦门鼓浪屿召开。

2015年

2015年1月25日,“第一届中华传统文化晚会”在北京大观园梨香苑上演。

2015年4月18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46.5万人。

2015年6月5日,第三届海峡汉服文化节暨福建汉服天下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将在福建福州拉开帷幕

2015年6月19日,百度汉服吧会员人数超过50万人。

2015年9月28日,兰州汉服雅集会举办中秋祭月,接受了中国新闻网的采访,并且官媒人民网也转载了本条新闻,汉服运动再次被官方媒体所关注。

2015年10月19日,百度汉服吧会员人数超过55万人。

2015年12月26日,兰州汉服雅集会举办甘肃省内近代第一次的明制祭礼。

2002年2月14日陕西网友“华夏血脉”(赵军强)在新浪军事历史论坛发复表了《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一帖,是当代第一次以“汉民族服饰”为主题(在意义上有制别于“古装”、“中国历代服饰”等考据文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bai介绍了汉民族服饰的起du源、特性和剃发易服历史。此文被转载到海内外多家网站和论坛上,两年内点击量接近30万,唤醒了一大批有识之士投zhi身于民间汉服复兴,该文为汉服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是汉服运动的理论基石,这标志着现代汉服运动的开始dao

2013定投华夏优势增长、华夏复兴、华夏大盘精选、嘉实理财增长、嘉实研究精选这几只基金好吗

定投把握几个原则bai:

一是不要太分散,两到三只即可;du

二是尽量别集中在一家公司,每家公司选一只;

三是zhi两三只基金dao也不要选同类型的,可以指数专基金选一只,成长类基金选一只,价值类基金选一只。

欢迎到属广发基金论坛去交流。

汉服运动的复兴过程

汉服运动的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公元21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一部分汉族人大国思想觉醒的背景下,以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清政府统治前中国传统服饰——汉服——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运动。

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在出任浙江军政府教育司科员时,亲自穿上自制的“深衣”、“玄冠”,腰系“大带”前去上班;大收藏家王季迁身着汉服游遍美国,宣传汉文化;儒学家夏震武束发着深衣。

1968年至1969年,台湾当局参照宋史、大明集礼、南雍志、三礼图等制定中华民国祭孔冠服。2002年左右,针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唐装(即满式服装旗袍、马褂)是汉族服装的状况,不少有识之士,力求正本清源,致力于努力恢复满清之前的汉族传统服饰的运动。

西元2003年11月22日,民间人士王乐天先生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王乐天事件”再次引起大陆各界人士和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民族服饰的关注,影响深远!王乐天穿的这件汉服是由薄绒深衣和茧绸外衣两部分组成,不同于长袍马褂的是,汉服没有纽扣,全部都是系带。这件汉服虽然简陋,甚至有点不合身,却是由王乐天和他的朋友们一针一线缝制的,这帮志同道合的大男人甚至组建了一个工作室,他们查文献,找规制,甚至手脚笨拙地拿起了缝衣针,有人因此刺破了手指,却乐在其中。

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很快,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王乐天身着汉服的照片,那天风很大,他的头发有些乱,但飘逸得充满汉韵古风。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王乐天的举动因此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汉服运动是由民间发起的爱国复兴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70后、80后和90后居多(80后、90后占主体),中心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初中、高中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少不更事的儿童及成熟、稳重的中老年人加入。确切的说,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传统文化支持及复兴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

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当前时期的华夏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形式之一。

汉服运动的当前重要网上基地主要还是一些汉服论坛和汉系贴吧等。2003年

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华裔青年“青松白雪”(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

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第一个被报道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

2003年12月22日,“信而好古”(李宗伟)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并且他是当代第一个自制深衣,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

2004年

2004年4月,“天涯在小楼”(方哲萱)做了一期《汉服会兴起吗》的专题节目,在天津电台播出。

2004年8月22日,“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为汉服进入大众视野寻求了一个新的通道。

2004年10月5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黑龙江、河北的汉网网友共33人,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网友参加的、着汉服祭祀明朝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活动。

2004年11月12日,“天涯在小楼”着汉服独身参加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2004年12月7日大雪,“寒门仕族”和“晨澍”夫妇共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为汉服诉讼第一案。

2005年

2005年2月8日,深圳汉流莲一家迎接新年的到来,为着汉服迎新年第一人

2005年3月13日,汉服同袍“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一共七人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

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

2005年10月1日至10月7日,首届汉网汉服知识竞赛暨十一北京聚会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汉网网友,参加了这次活动。

2006年

2006年1月8日,上海松江夏完淳墓汉服祭礼,首次身着“祭服”,行“古礼”,祭祀先烈。

2006年2月19日,苑夫人在安徽合肥公开宣传汉服,是首次使用条幅,宣传单的方式公开介绍汉服。

2006年4月7日,上海、杭州、北京的一些同袍盛装云集,追怀上巳节这个美丽浪漫的传统节日。这是汉服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第一次实践活动。

2006年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这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

2006年5月6日,明德学堂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吴飞为周天晗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2006年5月16日,来自武汉市的516名18至20岁的男女学生,在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首届汉服成人仪式,这也是官方首次参与的大型汉服礼仪。

2006年6月9日,马来西亚华裔赵里昱作为第一个穿着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从美国来到上海。

2006年7月18日,《重回汉唐》最终版创作录制完成,这是写给汉服复兴史的第一首歌曲,也引起了众多汉服复兴者的共鸣。

2006年7月21日,在“天涯在小楼”的倡议下,中国政府网为汉族更正图片为“汉服”图片,新华网不久之后也更正了图片。这明确地表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终于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这是自汉服消失360年以来的一个真正回归的里程碑。

2006年11月12日,“共工滔天”与“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为当代依古礼举办婚礼的第一对新人,他们的婚礼更是成为了后来很多汉式婚礼的模板。

2006年11月19日,全国汉友聚集江阴文庙祭祀在江阴八十一日中为抵抗清朝剃发易服令,以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为代表的江阴殉国同胞。这是自此以后每年江阴祭祀抗清三公的开端,也展开了全国各地祭祀活动的序幕。

2006年12月17日,全国第一家品牌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成立。实体店位于成都文殊坊金马巷,经营各种款式汉服。

2007年

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即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则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式样的中国式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议案。

2007年3月24日,国内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

2007年4月5日清明,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2007年4月19日,北京的小丰是首位见诸于报章的,穿汉服过日常生活的人。

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的汉服文化协会。

2007年10月28日,汉服吧吧主“溪山琴况”(天风环佩)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溪山琴况一生为汉服做出无数贡献。

2007年12月2日,江阴祭。

2008年

2008年1月23日,第一本反映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正式出版。

2008年2月20日,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隆重登场。

2008年4月27日,在韩国汉城,同袍陈小末穿汉服守护奥运圣火,掀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服装迎奥运圣火的序幕

2008年5月4日,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圆满落幕,宋豫人前往指导。枫中之人等汉人着汉服行汉礼,学华夏文明

2008年6月13日,广汉会歌舞兴趣小组网络召集,是首个把汉服与汉舞完美结合推广的社团。

2008年9月21日,来自我国各省以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缅甸、汶莱、加拿大、法国等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刘氏宗亲代表汇集古都长安参加世界第六届刘氏联谊大会,着汉服共祭汉高祖刘邦,同时举行纪念汉长安城建城2210周年大典。

2008年12月,在原上海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华夏复社,以“大汉之风”为负责人。华夏复社是历史最久,最有战斗力,最不畏强暴,也最有开拓力和创新力的团队。

2008年12月22日,全国首部汉服题材电视短剧《谁是你的梦》在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成都情事》栏目播出。

2009年

2009年3月7日,英国同袍聚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是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的序幕。

2009年3月25日,明华堂新品发布。提出汉族民族礼服的新概念,将传统与考究的礼服融合于时尚,并且每一处制作都真实的来自历史。

2009年5月28日,四川成都民间举办的端午节,签到人数达195人,活动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是汉服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

2009年6月1日,浙江理工大学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实践汉服毕业照。

2009年8月10日,2009年首届56个民族之花选拔大赛上,兴汉届集体为汉服选手投票,“兰芷芳兮”、“咪小咪”、“美泪”分别取得网络票数第一名、第三名、第四名的战绩,由“兰芷芳兮”代言汉族之花参加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

2009年8月12日,西南大学学生制作了片长43分7秒的汉服短片《汉家衣裳》,这也是首部汉服运动宣传短片。

2009年10月28日,“中国装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汉、唐、东晋三套衣裳。

2009年12月8日,江阴祭。

2010年

2010年4月10日,云南汉服向国内旱区大量捐水,使汉服也走进了慈善行列。

2010年6月16日,南京汉服端午祭祀,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采访,汉服活动再次被国家媒体所关注。

2010年6月21日夏至,百度网站的汉服贴吧会员突破20000人,标志着汉服宣传进入一个新纪元。

2010年12月1日,著名词人方文山发表关于汉服的微博投票。

2010年12月5日,江阴祭。

2011年

2011年1月21日,百度网站的汉服贴吧会员突破30000人。

2011年2月3日,首届汉服春晚发布。

2011年8月3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40000人。

2011年10月6日,汉服吧会员突破50000人。

2011年11月27日,江阴祭。

2011年12月22日冬至,汉服吧会员突破60000人。

2012年

2012年1月22日,壬辰年汉服春晚发布。

2012年2月19日,唐迪穿汉服参加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英国专场节目得到播出,这是涉及汉服的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之一。

2012年2月20日,汉服吧会员突破70000人。

2012年4月17日,汉服吧会员突破80000人。

2012年6月15日,汉服吧会员突破90000人。

2012年7月23日,汉服吧会员突破100000人。

2012年9月4日,汉服吧会员突破110000人。

2012年11月8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120000人

2012年12月11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130000人

2012年12月23日,江阴祭。

2013年

2013年1月28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140000人

2013年03月06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150000人

2013年04月08日,经过众多汉服同袍的努力,开创了新浪汉服微吧,为汉服运动又增加了一个较大的舆论平台,其中担任吧主的有晴空、叶慕雪、朱森森、希文、东晋上虞、米易。

2013年04月30日,首届海峡两岸汉服文化节在福州举行。

2013年11月1日,由著名词作家方文山组织的西塘汉服文化周召开,与此次活动相关的作品有,影视作品《听见下雨的声音》,歌曲《汉服青史》。

2013年11月9日,首届中华礼乐大会于横店召开。

2013年11月22日小雪,汉服运动十周年纪念日。

2013年11月30日,江阴祭。

2014年

2014年4月28日,四川绵竹汉服吧(社)吧主“子溪”(

dtaja华可)因疾离世,年仅21岁。其生前也为汉服复兴作出了诸多贡献。

2014年6月中旬,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认的非营利性汉服组织TheHanfuSocietyofArtandMusic成立,由创建者朱森森,彦之,雨堂,荼蘼长安,绾月,小吉等多伦多当地汉服同袍组成,中文名多伦多礼乐汉服。这标志着全球汉服运动的海外汉服推广及宣传进入了正轨。

2014年6月30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324,835人。

2014年8月2日,新疆乌鲁木齐汉服爱好者在乌鲁木齐红光山进行“及笄礼暨七夕主题活动”,三十余名同袍身穿汉服参加活动

2014年8月5日,CCTV-9频道22:00汉服纪录片《矢志青春》播出

2014年09月07日,湖南衡阳南华大学汉文化爱好者们着汉服在衡阳湘江边上的亲水平台放河灯迎接中秋月圆。中秋节的前夜,南华大学的汉文化爱好者们来到衡阳市湘江边上的清水平台开展迎接中秋月,欢度中秋节的活动,他们身着汉服在这里放河灯,用这种汉文化的传统形式,表达了同学们对远方亲人的祝福。

2014年11月1日由著名词作家方文山组织的第二届西塘汉服文化周召开,朝代方阵,与此次活动相关的作品有,歌曲MV《天涯客栈》。

2014年11月28日,第二届·中华礼乐大会在厦门鼓浪屿召开。

2015年

2015年1月25日,“第一届中华传统文化晚会”在北京大观园梨香苑上演。

2015年4月18日,百度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46.5万人。

2015年6月5日,第三届海峡汉服文化节暨福建汉服天下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将在福建福州拉开帷幕

2015年6月19日,百度汉服吧会员人数超过50万人。

2015年9月28日,兰州汉服雅集会举办中秋祭月,接受了中国新闻网的采访,并且官媒人民网也转载了本条新闻,汉服运动再次被官方媒体所关注。

2015年10月19日,百度汉服吧会员人数超过55万人。

2015年12月26日,兰州汉服雅集会举办甘肃省内近代第一次的明制祭礼。

汉民族门户网,汉服网,汉民族网,汉族网,汉人网,汉网,华夏复兴网的网址是多少?是这个吗?

每个网站2113的名字都是在创建网站的时候经过设置得到了。所以就像是人5261重名是一样的,但是网址像是身份证号码4102,不会有第二个一样的,所以你要先确认网址,然后再1653确定自己找的网站名字。

综上所述,你问回的问题不够精准。

最后说一下,答你打广告的伎俩逊毙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