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视频 > 陈冠中
2020
07-05

陈冠中

陈冠中的“香港三部曲” 有哪几本?其中一本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另外两本是?

三部曲包括两个短篇和一个中篇,写bai作时间横跨二十五年。

第一个故事写于1978年,取了个颇为「新文艺腔」的标题du:《太阳zhi膏的梦》。

第二部曲的故事写于1999年,背景安排在1984年夏天至1998年「香港回归中国一周年dao那天」。这一头一尾的时间对香港来说都是非同小可的历史标记,正专与《什么都没有发生属》的标题构成对照。

第三部曲《金都茶餐厅》写于2003年。

中国著名作家有哪些

中国著名作家有张爱玲、钱钟书、冰心、巴金、林语堂等。

1、张爱玲

张爱玲(1920.9.30—1995.9),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

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

2、钱钟书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

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3、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4、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5、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刘以鬯

原名刘同绎,字昌年,上海人,祖籍浙江宁波镇海。小说家、编辑,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教授。其作品《对倒》及《酒徒》分别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成电影《花样年华》及《2046》。2010年,香港资深影评人黄国兆又把《酒徒》改编成电影。《刘以鬯中篇小说选》和《对倒》,分别获第四届和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

2、西西

原名张彦,又名张爱伦,作家、编辑,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省中山县。对于诗、小说、散文、童话均有涉猎。她勇于尝试新写作风格,写作手法涉猎之广,叙述手法之细腻,是当前华文作家中的佼佼者。1983年,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获联合报第八届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1993年,《西西卷》获香港市政局主办第二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曾得美国艾奥瓦大学之邀,以作家身份参加“国际写作计划”,她以这种交流对香港年轻的作家更有裨益为由而婉拒。

3、也斯

本名梁秉钧,广东新会人,作家,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讲座教授。也斯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评论、文化研究等各个领域均有成就。曾获《大拇指》诗奖、“艺盟”香港作家年奖、2010年香港作家年奖。小说集《布拉格的明信片》、《后殖民食物与爱情》、诗集《半途——梁秉钧诗选》曾获中文文学双年奖。2013年1月5日去世。

4、陈冠中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在波士顿大学进修新闻学。绿色力量、绿田园有机农场、香港电影导演会等发起人。第一份正职工作是“TheStar”记者。1976年陈冠中联同丘世文、邓小宇及胡君毅创办生活潮流月刊《号外》。曾在90年代中期任《读书》海外出版人。香港牛棚书院创立者之一。

5、董启章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曾任中学教师。1992年开始发表文章,现从事写作,亦于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写作教学。妻子为现任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黄念欣。1994年《安卓珍尼》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首奖、《少年神农》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推荐奖。2006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获首届红楼梦奖评审团奖。2008年,《时间繁史·哑瓷之光》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评审团奖。

冰心,钱钟书,巴金,老舍,茅盾,2113沈从文,史铁生,刘墉季羡林,林清玄,毕淑敏,张晓风、陈夫。

鲁迅、巴金、老舍、5261冰心、萧红、萧军、朱自清、郁达夫、4102徐志摩、废名、周作人、田汉、曹禺、臧克家、闻一多、艾青、茅盾、夏1653衍、戴望舒、冯至、林语堂、回郭沫若、叶绍钧、许地山、鲁彦、庐隐、郁达夫、丁玲答、李金发、柔石、殷夫、张天翼、张恨水、张爱玲、季羡林

知道歌词 不知这首歌的名字 年轻的人啊我来问一问

原野牧歌

曲:黄仁清词:黄仁清.陈冠中

辽阔草bai原美丽山冈群群的牛羊

白云悠悠彩虹灿烂挂在蓝天上

有个少年手拿皮鞭站在草原上

轻轻哼着草原牧歌看护着牛du和羊zhi

年轻人啊我想问一问

可否让我可否让我诉说衷肠

年轻人啊希望dao我能够

和你一起和你一起看护牛和羊

太阳下山牧人回家静静的牛羊

月儿弯弯星光灿烂满散在天上

有个少年手拿长鞭站在苍穹下

丝丝传来草原牧歌挑逗着我和你

有情人内啊我想问一问

何处寻觅容何处寻觅地久天长

有情人啊希望我能够

和你一起和你一起放歌牧野上

荣辱二十年怎么样

相比以前每年的阅读量,今年读书偏少,然而读的几本书都是精品:吴晓波的《跌荡一百年》、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陈冠中的《盛世》,还有就是阚治东的这本自传。此书推荐所有同行一读——尤其是年轻的同行。对于证券业这二十年的风雨可以有所了解,也从高层的角度体味一下这个行业筚路蓝缕的艰辛。阚治东是申银证券的第一任总裁,申银万国合并后的第一任总裁,亲历第一支A股、第一支B股、第一支全国性股份公司股票、第一张金融债券、第一张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设立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参与发起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国内第一个股票指数和全国第一份股票年报,去中顾委讲过课,临危受命担任南方证券总裁并因此而入狱,并牵头组建了现在赫赫有名的深创投(该公司的后任董事长靳海涛2009年荣膺CCTV年度经济人物)。这份履历不得不让二十年后的我们嫉妒。有一位网友不无遗憾的说:“作为一个证券市场新人,我深深的嫉妒他以及那个年代生人——中国的所有第一都是他们的,从无到有,所有的成就都显得那么辉煌和难以超越。一个短期的留学,就足够在中国空白的市场叱咤风云挥斥方遒。”我在后面留言:“以前也会这样想,经历了一些坎坷之后,心态平和了许多。越是能力强的人,对历史人物的嫉妒感会更强吧。不需要的。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各有各的道路,各有各的幸福。”对于经历过上山下乡的阚治东那一代人而言,吃苦不是特别难的事情,因为已经习惯了,因而任何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必然会被他们紧握住。他在35岁的边缘抓住了赴日留学的机会,并由此走上了中国改革开放后证券市场先行者的道路。作为国内大型券商的创始人和管理者,作为曾经的“上海滩三大猛人”之一,他亲历了新中国证券市场的许多个第一次。中国股市的风起云涌、潮涨潮落,他是为数不多的全程亲历者之一。从这本40万字的自传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证券业老兵无限辉煌的回忆,也看到了他投身证券事业二十年的悲与喜,更看到了一位壮士暮年的无怨无尤。许多个帮助过他的人,都被他一一用文字铭记;而那些伤害过他的人,则往往被晦涩的一带而过。这既是历尽千帆后的智慧,为了避免更多不必要的麻烦;也是这位历史性人物的豁达。他选择性的“遗忘”了。自他入狱后,中国早期券商十大名人全都“进去”过。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开创者的集体灰色记忆。由于中国证券业草创时期受政策影响太大,总有一只命运的翻云覆雨手悬在某处等待着他们。中国经济的艰难转型今天仍在继续,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更是步履蹒跚。所幸的是,无论道路如何曲折,二十年来的证券市场,方向一直是在向前。对于中国金融企业的体制问题、治理结构、激励机制,本书也反映了许多绵延至今的历史性和现实性问题,所涉太广,暂不赘言。很多事情必须在行进中发现,用时间来解决。还是更愿意讨论这位历史性人物作为“人”的存在。对于阚治东而言,自被迫离开患癌症晚期的母亲身边,被母亲推向赴日进修证券知识的旅程开始,便无法和“证券”这两个字脱开关系了。在这部不算短的自传里,他将二十年经历过的事务娓娓道来,许多章节甚至详细得可以作为相关业务教材。从其他诸多历史名人的自传来看,这正是一种“热爱”的表现:无论这个行业曾经伤他多深,他仍然无悔的铭记着他亲历的一切。对于他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绝大的幸福。仓央嘉措说:“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这话既可以用在情感,也可以用在事业上。对于阚治东而言,那些他一一铭记的人,正是他可以患难与共的“有情人”,那些他甘苦备尝的故事,正是他愿意用白纸黑字留住的快乐事;与有情人做快乐事,本就是世间难得的境遇,又何必在乎是劫是缘。证券这个行业似乎有某种魔力,吸引着一代代人投身于此。二十年间,无数聪明人用艰苦卓绝的努力让中国证券业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诚然,后面的路,崎岖坎坷仍然难免。只是,希望制度性的变革能够为勇敢的探路者们保驾护航,尽量避免天翻地覆般的荣辱变化。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努力:无论多么微薄的努力,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无论这种努力的方向是劫是缘,都应该勇敢走下去。

香港三部曲的陈冠中著作

“真正带有世界性眼界的作品,展示顶级香港文化,深刻切中这个时代的无爱灵魂”

与张爱玲、李碧华、亦舒、黄碧云等有相通之处,这是又一个香港的浮世情缘:一个浪子的漂泊,一位女性的守候。在风格上,小说和王家卫的影像、林夕的精致、村上春树的理念一脉相承——资本时代里,年轻人无可避免的孤独、生死、爱与性。

张出身于香港破落户,长年漂泊海外,足迹遍及非洲、东南亚、北美、西欧、大陆与台湾,冷眼旁观了尼日尼亚政变、印度腐败、澳洲嬉皮士、欧美雅皮士、大陆历史剧变时期、台湾黑社会、香港的辉煌及回归等等众生世相,成长为具有鲜明香港特色的顶级职业经理人。“做专业的事,赚钱、住五星酒店、享受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美食、红酒、女人,一切钱能买到的东西。”“收藏六只镶钻黄金表和七百瓶最昂贵的红酒”,密闭时间,液化财富。“我们是国际资本的港籍雇佣兵。为谁?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爱自己。”但是一瞬之间,一生如幻象幻灭,什么都没有发生……

小说以高度商业化的冷酷逻辑看待现世人生,为华语文学中绝无仅有的“幻爱”作品。陈冠中先生是香港著名的文化大家。他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及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曾旅台六年,驻京十年,居港四十年,为体悟两岸三地文化之集大成者。

陈先生是香港历史上最悠久、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文化月刊《号外》的创办人。《号外》见证了香港30年的辉煌历程,一度成为香港潮流文化和中产阶级的代言人。办刊期间,陈先生与朋友开了人文书店“一山书屋”,遍识两岸三地顶尖学者、编辑与藏书家。

至港片兴盛时期,陈先生成为香港电影界的资深编剧与制作人,曾监制多部美国电影与港片。他在《烈火青春》、《上海之夜》、《花街时代》、《癫佬正传》、《等待黎明》、《喝一碗茶》等影片中,与徐克、尔冬升、谭家明、梁朝伟、周润发、张国荣、黄秋生、曾志伟诸电影人皆有合作,见证香港电影黄金十年。

陈先生与大陆、台湾文化界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先是策划《三联生活周刊》,将《读书》杂志发行海外版,继而参与唱片业推出老狼、艾敬等歌手,又在台湾运作“超级电视台”。

陈先生曾改编过《倾城之恋》(张爱玲)、《谪仙记》(白先勇)等等话剧。其话剧作品“穿梭港沪,由文字到音像,平面到立体,跨时代、跨地域、跨媒体、跨方言,轮回变身,最终成了香港话剧团的保留剧目(摘自《万象》)”。

陈冠中先生的最新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希伯来语等多国文字,其他著作则主要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如《香港三部曲》、《我这一代香港人》、《波西米亚中国》等等。香港·1984/001

香港—非洲—南亚—欧美·1973—1987/055

两岸三地·1987—1997/099

香港—台湾·1997—1998/153

附录:《我这一代香港人》节选/173

以盛世之路为主题的征文

1.关于重建东亚共同体,我的看法在《关于东亚文明与中日关系的七封信札》(学术中华)中已经有所陈述,陈冠中在《盛世:中国2013》中描写的以何东生为代表的中日结盟思想是战前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另一种版本,这种思想在战后日本已经被日本国民抛弃,自民党的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经想复活大东亚共同体,没有成功。陈氏的作品像是一部政治小说,政治神秘一经揭穿就不神秘了。政治意识中的一种潜意识的东西有时在支配我们的行为,当这个领域中的话题成了我们关心的思想问题,社会就不再是盲目的了。

现在日本民主党提倡“东亚共同体”虽也得到中国政府的呼应,但是中国国内如不认真落实去年公布的国家人权计划,日本国民是不会支持民主党与中国搞“东亚共同体”的。至于西方学术界,特别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梅约翰教授批评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提倡的“东亚儒学”也是因为对战前大东亚共荣圈或“东亚门罗主义”抱有疑虑。

本来,“东亚是东亚人的东亚”的命题最早是伊藤博文提出来的,这个命题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没有东亚文明不同载体对整体命运的共同自觉也是不能实现的。我正在读台湾学者蔡茂松的《韩国思想文化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中国人对日本、朝鲜、越南的思想文化史所知甚少,甚至对台湾、香港、新加坡人的想法与社会组织了解得也不多,讲“东亚共同体”就难免有自我中心的味道了。陈氏是香港人,他会时刻意识到中国人的思想盲区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